孔融讓梨的美德是:謙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相互禮讓,這是中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美德,理應值得學習這種美德,並且,這種謙讓的美德應該植入每個人的心中,融入日常生活的每壹面。
中國將孔融讓梨的故事當做教育的典範,但是在西方教育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孔融讓梨不符合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觀念,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違背了最初意願選擇小梨而受到贊揚,而遵從內心選擇大梨受到批評會給這些孩子壹定的啟發,可能導致孩子撒謊。
當然這壹方面的擔憂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何引導孩子往最好的壹方面發展。孔融讓梨的故事人們從小聽到大,受到啟發是很大的,而人們也應該把中國千年的美德禮讓壹直傳承下去,讓美德常駐每個人的心中。
孔融讓梨的典故:《孔融讓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壹。該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他和哥哥們壹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凡事都應該懂得謙讓。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曾經有壹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唯獨壹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裏,他這不是謙讓,而是壹種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