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第壹,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壹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中國典型的封建制相適應的,其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這就決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辯證分析,這是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對待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只能是對優秀傳統實現弘揚超越。所謂弘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壹是繼承性,弘揚就是不割斷歷史,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它充分體現出民族的歷史繼承關系。二是選擇性,弘揚不是全面復興,壹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三是時代性,弘揚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古,而是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所謂超越,是指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幾方面:壹是創新性,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壹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壹種歷史文化遺產,既包含著優秀的成果,又包括傳統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不僅作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影響,只有對傳統的負面效應進行系統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實現時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進步性取決於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對於關系到人類未來的世界性課題,從文化價值觀的視角進行解釋和闡發,是前瞻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煥發這種前瞻性的意識。總之,弘揚超越作為壹種整體性思維,是講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弘揚,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
第二,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壹個文化禮儀之邦:有著近四千歷史的優美的漢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學,燦若星辰的文學之秀,浩如煙海的古籍圖書,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傳統,絢麗輝煌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農林牧漁水利經驗,卓越領先的科技理論及發明創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豐富精湛的醫藥衛生知識及技能,珍愛生命的養生之道及體育傳統,出奇制勝的軍事權謀,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這些文化科技哲學基礎上的強國興邦愛國愛民的治世經驗、仁愛禮義的人倫道德規範、崇德齊賢高風亮節的情操修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博大,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承傳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壹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同誌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讀《論語》,壹讀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別叮囑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壹份珍貴的遺產。”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預言,中華智慧必將而且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儒家文化的核心——倫理道德精神、社會倫常、天道自然觀、人性修養,被東方諸國所尊崇。《論語》被稱為東方人的“聖經”,被尊為日本工商界的“聖經”,日本近代工業之父澀澤榮壹所著《論語加算盤》壹書,提倡道德經濟合壹論,成為企業家們的必讀書。王陽明(宋明理學集大成者)的心學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中都被作為精神的源泉和動力,影響著壹代代東方各國政治家、企業家的思想,連《菜根譚》這種普及讀物也被日本借鑒為商業經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醫學、軍事權謀學等等也極大地影響著世界,中醫中藥已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部分,日本、韓國的中藥已占領了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校都要開設孫子兵法課。至於“四大發明”,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早已被外國人接過去發揚光大。……外國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中為洋用”,我們華夏子孫,不好好地承傳這寶貴的遺產,多麽可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反對那種壹概否定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說得壹團漆黑,斥之為腐朽陳舊的過激行為。但是也不主張壹古腦兒因襲照搬。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畢竟,由於豐厚而沈甸甸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積澱下來的,自然會烙印上壹些統治階級的意識,會滲入壹些剝削階級的觀念,所以,我們在了解、吸納承傳過程中,壹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則。比如說,儒家學派所提倡的忠孝節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實行“拿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挑選,占有”的原則。
(壹)解讀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它包括儒、墨、道、法、佛等,以儒家文化居主導地位。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愛、入世、忠君。
基本準則:“仁”,“仁”的核心是“愛人”,主張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基本規範:忠、孝、禮、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基本手段:以德服人、以德治國
墨、道家:核心是“無我”,主張避世、重道輕器,小國寡民,回歸自然。
法家:以荀子為代表。主張法治。
佛家:主張出世,修心養性,以世無爭。
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朝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建立了以儒家
為核心的中國封建倫理思想體系。
2、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關系及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以倫理政治為核心的文化系統,
重德治輕法治,重社會輕個人,重內在超越輕外在形式、重人倫輕自然、重道輕器、崇古
重老、重教輕法等特質。
3、中國傳統道德在人生修養中的精華所在:
(1)“以修身為本”。《大學》開篇明義:“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
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
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為本。”
(2)反身內省。《論語》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而不習乎?
(3)主敬,慎獨。主敬:敬畏也,內心存德,不敢放縱;慎獨:獨自壹人情況下,亦能按
道德準則辦事。
(4)存心修性,清心寡欲。保存與擴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不致被物欲引誘所掉失。
4、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封建的愚忠、愚孝,有利維持封建統治。
片面強調人的社會性,扼殺了人性和人的個性。
5、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1) 它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礎。
(2) 它是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乃至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
(3) 它對於扭轉社會風氣、保證社會的有序運作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4) 它是大學生進行人生修養的重要課題。
(二)對西文化的借鑒及批判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觀點
(1)宗教文化:
基督教是西方影響最大的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贖罪論。把“愛、信、望”作為
人生的基本原則。主張仁愛、信仰上帝、把希望寄托在來世。
(2)合理利己主義:
代表:愛爾維修。基本理論是“人性論”。
主要觀點:1)“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本質是利己的;2)人和社會是不可分離
的,所以個人的自愛利己亦應符合社會利益,為了滿足個人的自愛本性,必須把個人利益
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約束自己的私心。
(3)功利主義:
代表:邊沁、葛德文。以感官的苦樂作為判斷道德的準則。
主要觀點:1)給人帶來快樂、幸福度越高的行為,其道德價值就越高;2)人是利己的,
利他是達到利己目的在手段。
2、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較,西方文化具有重個人輕社會、重人的自然屬性輕人倫關系、重
法器輕德教、重利輕義等特質。
1)可借鑒之處:強調人的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利為核心,有利於刺激經
濟的發展;強調人性,有利於尊重人和對人的人文關懷。重視法、器的精神,有利於建立
法制社會和科技的發展。
2)要批判之處: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縱情惡欲的人生觀;冷漠的人倫關系;弱肉強
食的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