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道縱橫、橋梁密布的蘇南地區,有個從春秋時期便存在的古鎮,吳王闔閭與夫差曾在此地修建離宮,兩宮腳下有個鐘靈毓秀的小村鎮,名喚“甫裏”。清朝時期,壹位文人發現俯瞰古鎮全貌——“市河六道似甪字”,於是甫裏被改名為甪直。
甪直古鎮水鄉風情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作者提供
從甪直牌樓走進鎮內,壹尊威儀凜然的石雕傲視著每壹個路過的人。它的名字叫“甪端”,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專司地方風調雨順,護衛與輔佐明君。甪直人希望同有個“甪”字的異獸能為這片土地帶來吉祥,於是這座有著銳利獨角的石雕便數年如壹日地用沈默神情站在鎮門口,也彰顯了甪直骨子裏剛柔並濟的氣質——不只有江南的溫柔情致,也孕育過諸多有家國情懷的巨匠。
石雕“甪端”,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
1917年的早春,壹條搖櫓船上坐著壹位從蘇州來的年輕教師,青年葉聖陶應甪直鎮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校長吳賓若的邀請,前來任教。他每日踏著油潤潤、黑漆漆的石板路,走過了壹座座石板橋,將青春與熱忱獻給了教育事業。在中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他順應時代潮流自編教材,改革教學方式,重新講授與時代接軌的知識。葉聖陶還將校舍後方開辟為菜園,種植蔬果,帶著學生體驗農耕的艱苦與成就感。
甪直的秀雅風情和商賈底蘊,為葉聖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在甪直生活的五年,他筆耕不輟,寫出了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位於鎮內主街的萬盛米行是甪直的壹家老字號店鋪。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夥經營後轉殷家。
米行規模宏大,存放米食的廒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壹指的大米行,成為甪直鎮及周圍十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中心之壹。葉聖陶以萬成恒米行為原型,創作了他的著名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鬥》,揭示了舊世道“谷賤傷農”的黑暗,表達了他對農民群眾的***情。
復原米行
河埠旁的米桶
短短三年間,葉聖陶發表的小說、散文多達百余篇,他更是將古鎮甪直比作“母親的乳汁”、哺育自己創作成長的“搖籃”。正如他所說:“甪直是我的第二個故,我真正的教書生涯是從甪直開始的。”
暫別來自校園的朗朗讀書聲,古鎮煙雨如畫的風景與河邊飯家的酒旗為這裏的平靜生活增添了壹份春水碧於天的詩意,也讓鎮民們柴米油鹽的日子變得不那麽沈悶。
以蘿蔔為主材的“甪直醬菜”是由清道光年間的開辦的“張源豐醬園”所創造,至今已接近190年的 歷史 。當年“張源豐”有壹批蘿蔔滯留在倉庫,為了不浪費食材,醬菜制作師傅們決定將蘿蔔套腌在甜面醬之中。半年後,師傅們從醬菜缸中將色澤透明的蘿蔔取出試吃,發現它鹹中帶有清甜,酥脆相宜,口感香醇。於是它成為了方圓百裏民戶的佐餐佳品。
醬菜店
現今古鎮將甪直醬蘿蔔作為地道 美食 傳播,從選料開始嚴格篩選,只挑選光滑勻直的鮮蘿蔔。蘿蔔洗凈後上鹽加壓,然後沖洗潔凈,用醬黃糕和成胚蘿蔔隔層腌制,再用二級甜醬蜜封閉,日曬夜露半年左右。最後取出清洗暴曬,幹後加香料伏缸,壹周後即可食用。來到甪直帶壹袋醬菜回家,仿佛打包了江南人的智慧與才幹。
醬蘿蔔
古鎮的另壹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吳東水鄉婦女的服飾。這類服飾以甪直為中心,覆蓋周邊車坊、斜塘、勝浦等300多平方公裏的地區。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稻作農業經濟初期,婦女在農田裏勞作時,經常受到水生動植物的侵害與風吹雨淋。為了保護身體和適應生產勞動的需要,她們開始將烏黑的頭發梳起,盤成髻髻頭,頭上包紮雙色相間棱角分明的三角頭巾,身穿大襟紐攀拼接衫,系襡腰、襡裙,裹卷膀,穿船形布底繡花鞋。她們在行走、勞作、舞蹈翩躚間給人熱情爽朗、飄逸灑脫的觀感。因此甪直的婦女服飾也被稱為“蘇州水鄉的服飾典範”。
傳統服飾墻繪
現今古鎮女性早已不需要再穿這樣的服飾下田農作,不過她們也不願忘懷傳承已久的技藝。不少商鋪保留了甪直拼接拆卸技藝,以傳統的江南藍布為底布,加上拼接、滾邊、紐絆、帶飾和繡花等工藝做成壹只只可愛的掛飾與箱包。當它們掛在店鋪檐下隨風飄蕩時,仿佛光景如昨。
傳統布藝再創作
店家同我說甪直還有壹處寶藏,是保留在保聖寺古物館內的“羅漢塑壁“。1918年,保聖寺的大殿搖搖欲墜,顧頡剛到甪直訪友,發現藏在危殆寺廟中的半堂羅漢雕塑有唐代遺風。唐時,楊惠之棄畫為壁,終成天下泥塑的高手,時人稱:“道子畫,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壹塊泥巴,通過捶、打、摔、揉、捏等手法,將幹稻草和到澄好的泥漿中,加入篩好的細紗,再進行“立骨”,搭構泥塑骨架,完善各部位的型體塑造,所有的細節都不能放過,就變成了泥塑作品。楊惠之以傳統的“影塑”與“浮塑”技法,首創了“塑壁”的雕塑形式。甪直羅漢塑壁的發現引起了當時文化圈的震動,在保聖寺徹底坍塌前,九尊羅漢被拆下保護。
古物館 資料圖
來到古物館,看到陳列其中的古羅漢,依然能從他們慈悲豐腴的面相與敦厚凝重的風姿之中,欣賞到逸秀瀟灑的氣韻。古樸的雕塑,彰顯了 歷史 的滄桑,正如郭沫若所說:“保聖寺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盡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魄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覺到壹種崇高的美。”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