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太平寺和二七圩

太平寺和二七圩

2021年春節前夕,鳳院村的牌坊燈終於亮起來了。牌坊下豎起了兩盆兩米多高的年桔,又整齊擺放著數十盆菊花、壹品紅、紅杜鵑等花卉,節慶的氛圍比往年更濃了。我每次隨著車流穿過牌坊進出古村,都能感覺到數百年前那太平寺和二七圩的熱鬧氣氛,仿佛又回來了。

是的,鳳院村牌坊附近,數百年前就已出現了繁華的鄉村市集二七圩。在那熙熙攘攘的二七圩背後,壹片古樹林中,還藏著壹所從化古剎太平寺呢!它們兩者相距不足六百米,***同成為明清時期從化溉洞古驛道的終點站。韶洞、溉洞甚至桃源洞的鄉民,都可以沿著古驛道,抵達太平寺和二七圩,前往縣城或在太平寺渡口乘船前往省城。

我無法考證兩者究竟何時出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寺以及太平寺渡口成名在先,二七圩以及二七村反而出名在後。

至少早在十六世紀的明朝中葉,從化韶洞黎貫家族以“壹門三進士”譽滿全城的時候,太平寺就已香客盈門、遠近聞名了。黎民表、民衷、民懷三兄弟就曾慕名前往太平寺參拜,並分別為太平寺題詩,留下了壹段佳話。三首古詩均借景抒情,意境高遠。黎民表以壹句“雨花臨近砌,山翠落前軒”描述了古剎清幽的環境;黎民懷更以壹句“薝蔔飄香氣,娑羅露月光”回味著古剎愜意的時光(薝蔔,本草綱目裏指梔子花)。我個人更欣賞的是黎民衷(黎貫次子、黎民表弟,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筆下的《太平寺》。讀著他的詩,我常常仿佛置身於當年的古剎,感受到那種返璞歸真的禪意,全詩如下:

釋子離人群,高居遠俗氛。

開門山色近,汲澗水源分。

禪榻常棲月,僧衣半裛雲。

萬緣俱寂後,鐘磬夜深聞。

我想,倘若當年的太平寺能像這些詩句壹樣保存至今,那麽僅憑黎氏三兄弟與古剎結下的這壹段佳緣、吟下的這點文字,足以吸引更多的香客與文人了。

在明末崇禎七年(1634年)編纂的從化縣圖中,依然標註有太平寺。當時,流溪河東岸的太平寺,已經與下遊的濟川亭以及對岸的北帝祠齊名(北帝祠即北帝廟,建於1518年,是從化現存最古老的廟)。遺憾的是,此後的太平寺幾經廢立,歷盡數百年滄桑,最終在日軍侵華期間毀於壹旦。

今天我們看到的鳳院太平寺,既不是原址重建的,也不復當年的規模與建築風格,只是上世紀末村民募資簡單重建的平房。古剎只留下三塊長滿青苔的寺廟柱墩圓石以及壹口破爛的明朝古鐘而已。

我曾多次參觀太平寺留下來的這塊古鐘。古鐘連頂掛總高約100厘米,鐘口直徑約70厘米,上面刻著“崇禎拾三年七月吉日置”十個大字。如果不是贗品的話,那麽它實屬1640年的產物了。它的歷史,要比從化現存最大最完好的古鐘——呂田鎮飛龍古廟遺址中,那壹口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古鐘,還要久遠呢!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太平寺是幾乎徹底走進歷史,被世人遺忘了。它旁邊的鳳院二七圩雖不再作為圩鎮圩場,卻能以地名的形式,壹直沿用至今。

鳳院二七圩,其實常常是與“二七村”並提的。省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纂的《全粵村情》從化卷、以及散文家張曉明《從化自然村村名摭談》壹文,均提及“二七村”:江埔街東北面的二七村,始建於宋朝末年,由歐陽族人從江西吉州府南遷至從化鳳院定居而形成。當時整個從化主要走水路運輸農產品出去賣,該地舊時有壹個碼頭,且以農歷二、七為圩期,故又將村命名為二七圩。

也就是說,二七圩的出現以及成名,與那個碼頭——太平寺渡口息息相關。從化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設有紙渡2處,上遊以良口田嶺背為埠,營運溪紙至太平寺;下遊由太平寺運至廣州。明清時期,隨著人員和商貿往來日益頻繁,二七圩逐漸成為壹個繁榮的圩埠、墟集或鄉村市集。

老知青湯番群前輩曾整理過壹篇資料《從化的墟市》。裏面提到,據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化縣誌》中的《疆域墟市誌》記載,“吾從地窄民貧,為墟者壹十有三”。早在約三百年前的雍正年間,太平墟(即鳳院二七墟)就是從化十三個墟市之壹。到了民國時期,從化計有墟市十壹個,已不見二七墟的名字了。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廣東地方記要》中,二七墟已不再記錄在冊。抗戰勝利後,從化大小墟鎮增至24個,二七墟再次被記錄在冊,並與東區的石坑墟,雞龍崗墟等墟鎮齊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變遷,二七墟又逐漸不成墟矣。

而在百姓的記憶之中,鳳院村的老人卻有這樣的民間說法:鳳院人自建村以來就很會做生意,也很熱衷做生意。早在明清時期,該村歐陽氏族的大財主、大地主已在省城廣州擁有多間金鋪及商行。數百年前,鳳院大圍前排房屋很多都是鋪位。後來為了方便各地商販也來做生意,就在“鳳院二七村”這個地方設立墟市,每逢農歷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為墟日。每逢墟日,各地的人都來做買賣,市集非常興旺(最熱鬧的時候,壹天能賣掉整整兩頭大牛的牛肉呢!)。直到日軍侵略從化的時候,二七墟才逐漸淡了下來。此後,二七墟載入縣誌的大事也不多了。除了從化大型駕校選址二七墟,村中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1951年12月30日,大土匪、大特務殷燕在此被圍剿和擊斃。

2013年鳳院牌坊建成之後,二七圩迎來了重聚人氣重煥光彩的契機。先是光叔在太平寺路口的榕樹頭開了間榕樹早餐店,接著霞姐在牌坊也開起了早餐店,後來輝仔也在牌坊開起了豬肉檔。從鳳院徑1號到二七隊67號,不足三百米的村道兩旁,連鎖旅店、便利店、車行、五金建材店、水泥店、食用油加工店、燃氣服務部等應有盡有,甚至還設有大型停車場。

今天的二七圩,車水馬龍,百業興旺,不是墟市,勝似墟市。甚至,它已成為老百姓練攤的好地方,帶動了鄉鎮的地攤經濟。農歷二、七為圩期的老規矩,已被人們淡化。人們幾乎每天或每個周末都能在這裏選購水果、山藥、姜蒜,以及雞籠等農具、鍋碗瓢盆等用具;節假日的時候,還有衣鞋、地毯、毛巾、桌椅、家禽以及各類幹貨。

今天的二七圩,甚至令故地重遊的陳秀珍、陳致明、趙彥蘋、劉妙勤、陳韋宜五朵金花差點認不出來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她們五位知青先後插隊到鳳院村二七生產隊勞動和生活。當年她們曾在這裏插秧、割禾,種三華李、木薯、番薯和花生,曬谷和分揀荔枝呢!

其實,來到這裏感慨萬分的,何止這可愛可敬的五朵金花呢!太平寺和二七圩,是怎樣神奇的壹片土地啊!我甚至認為,它們是從化小海河千年人文史之中,最值得深入挖掘和流傳後世的篇章之壹。

繁華落盡,人文不老。謹以此文,獻給所有記得太平寺和二七圩的朋友,也獻給從未聽說過太平寺和二七圩的朋友吧!

  • 上一篇:甘肅社火歌曲十盞燈
  • 下一篇:真正練氣入門的功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