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蛋糕是西方人生日的產物,我國古代人過生日吃什麽?

蛋糕是西方人生日的產物,我國古代人過生日吃什麽?

古人過生日

“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封演於《封氏聞見記·降誕》如是書。可見生日習俗是中國從古至今最為普遍的壹種風俗。“過生日”是我們為紀念每年的這個時日所舉行的特定儀式,其具有“過渡性”與“重復性”。老壹輩的生日習俗保留著吃長壽面、壽桃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日習俗有其保留也有其消泯。那麽,在千年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過生日的呢?有什麽習俗保留了下來呢?

生日的起源與由來生辰八字為生日日期

古代沒有現代這麽完備詳細的計時方法,古人出生的幹支歷日期便是“生辰八字”,即如今的生日。又因為當時道教的盛行,在民間信仰之中,以其關乎人生命運,仕途、婚姻的說法,“生辰八字”也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意義。例如《中華全國風俗誌》之中寫到男女婚前需“草八字”,交換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所以生辰八字也是古人生日組成的重要壹部分。

生日習俗註重老幼

我國的生日習俗歷來比較註重老人和孩子兩頭。壹般來說老者生日稱為壽辰,而非生日。壽分三種:上壽為百歲、中壽為八十、下壽為六十。 做壽之人為壽星。壽星有兩意,壹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指民間神話中的神靈——南極仙翁,因其形象老態龍鐘,慈眉善目,故有壽星之稱。

南極仙翁

在北齊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風操》之中也有描述小兒過周歲時的場景: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所謂“試兒”在如今也有壹個更廣泛的名字:“抓周”。據說北宋初大將曹彬周歲之時,不看桌上的各類玩具紙筆,竟左手執幹戈,右手握用於祭祀的俎豆,不過壹會兒,又拿起了官印,在場的人皆大吃壹驚,嘖嘖稱奇。

生日習俗的雛形

在《三國誌·吳書》中對於慶祝佛祖生日的廟會描寫,應該是對於慶賀生日這類活動最早的記載:“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而除了慶祝神明誕日以外,普通人最初過生日並不是只為了慶祝,而是為了紀念與感恩。

隋朝以前,生日常是冷清悲哀之狀,感傷反思,以紀念父母養育之恩,並不大肆宴請享樂。《詩·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之中的“哀哀父母”是儒家所推崇的孝道,生日當天,需感恩父母生養之艱辛,且作哀戚狀,而非宴樂慶賀。

南朝梁元帝因其父母皆篤信佛教,他每及生日都會齋戒並宣講佛法,以此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如若喪父,便更應如此。隋文帝楊堅曾下令在自己生日這天舉國吃素,以悼亡親。

佛家齋飯

生日內涵的轉變

壹些思想保守的儒者雖認同慶祝生日這壹既定的風俗, 但卻排斥社會流行的祝壽活動,孫覿在《宋故左朝請大夫直秘閣林公墓誌銘》:“間遇生日, 凡俚俗所尚, 饌湯餅、進卮酒為壽皆不講。第燕坐壹堂, 追感劬勞, 終老如壹日。”描述的便是他不去跟風制作湯餅(也叫“水引”,即湯面)、喝酒祝壽,而是追憶過去,思念雙親之景。

不過當時民間祝壽風俗之流行,唐初宮廷祝壽活動也同樣興起。皇帝生辰在宮廷舉辦宴慶活動早在唐初便已出現,據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考證,至唐朝,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後,封建帝王常在生日當天大辦祝壽活動。在此以後,以熱鬧的氣氛來慶賀生日為人們所廣泛傳播和推崇。

當時的唐玄宗把這種風氣推向高潮。據《新唐書.禮樂誌》所記載,唐玄宗生於八月五日,將此日稱之為千秋節。“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曲……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此等盛大華麗的慶壽之禮也是前所未有。

古人各階層生日習俗及文化意識生日的文化意識

中國人大多不重來生,而是執著今世。《孝經·聖治章》引孔子語:“天地之性,人為貴。”道教同樣有句話叫“天大,地大,生大”,我們追求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生命意識由此產生流傳。

祝壽

“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壽”常用來表示年齡大的意思,壹如《說文》所釋:“壽,久也。”同時民間也有五福的說話。何為“五福”?《尚書·洪範》中記:“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我們將五福俱全視作幸福,且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隨時間的推移,這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興盛不衰,同樣也衍生出了祝福長壽之禮,稱之為“祝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且若壹個人父母健在,即使已過知天命,生日仍不能稱為“祝壽”,而是“過生日”。這就是所謂“尊親在不敢言老”。

傳統生日習俗

古代慶賀壽禮時所用食物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長壽面、壽桃和紅蛋。據說,吃長壽面這壹習俗是來源於漢代東方朔回復漢武帝的壹句話:彭祖長壽,究其原因,是他的“臉”長。而“臉”在古代又稱作“面”,這就是長壽面之由來。

《清稗類鈔》中記載:“饋人以米面及炒熱之面,面條長,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也。”且面條制作簡單,平常人家皆可取食,長壽面取“綿長”之意,意為祝壽星延年益壽,於是這壹習俗為人所知並且流傳了下來。

長壽面

另外關於吃長壽面也有壹種說法,即吃面條不宜將其弄斷,面條越長壽命越長。而且在傳統觀念思想中,?桃有長壽之意。特別是在《西遊記》中, 王母娘娘大開蟠桃會, 孫悟空偷吃蟠桃而長生不老, 更證實了“壽桃”之說。

壽桃由白面而作,尖端壹抹紅,如桃子般圓胖可愛。壽桃又稱壽包,需要有104只,意為“出頭出腦”。平常人家過生日吃雞蛋,為了慶祝和營造喜慶的氣氛,雞蛋會被染成紅色,也叫做“喜蛋”,剝蛋殼意為脫胎換骨,是謂新生。

除上述的吃食之外,壽辰那天,同樣要設壽堂,掛壽聯、壽圖。壽聯上寫“陽春正獻瑤池瑞,耋老頻添海屋籌”,“壽狀青龍蟠玉柱,福伏白鶴踏芝田”等吉祥話。壽圖有《壽星圖》《麻姑獻壽圖》等。同樣也有冥壽的傳統,以祭祀故去先祖,同我們現如今的祭祀掃墓大同小異。

不同階級的生日形式

我們都知道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說完較普遍的古代百姓生日習俗,我們再來看看其他階層的生日是如何過的。

壽桃

古代中國只有皇族才能稱誕,皇帝的生日叫聖誕(當時神仙的生日被稱作神誕,比聖要低壹級)。聖誕之時,除了上文提過的唐玄宗那種宴樂之禮,同時也要舉行隆重非凡的儀式,不僅有祝文,筵席,同時文武百官相應作陪,壹派熱鬧非凡,普天同慶的模樣,甚至有時還會大赦天下。

明、清時期也會請戲班或教坊司來演奏賀壽,以增氛圍。唐代自唐玄宗始,皇帝生日之時便舉國上下皆放假三日,所謂“朝野同歡”。群臣祝壽,上貢醇酎甘酒,以祝萬歲。外邦使臣進貢珍玩,官吏、百姓亦擺宴席,以敬皇帝與之同樂。

太子的生日叫壽誕,太子生辰禮雖未有皇帝那麽鋪張,但排場非小。文武百官皆入東宮覲見太子,稱賀太子千歲壽誕並行磕頭之禮。兩宮皇太後的生日叫壽旦,比之太子要低壹等級。但皇後和臏妃就僅僅稱之為生日了。其實當時的平民百姓也不過是在相對重要的年齡,像弱冠,而立、不惑之年等才會認真操辦生日宴席,平常生日也不過是吃長壽面,紅雞蛋而已。

總結

從古代的生日習俗之中,我們可以透過熱鬧的生日慶祝儀式,看到其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最初生日的目的是為了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對長輩慶賀壽禮的重視,流傳千年的孝道未曾因生日形式的改變而消失。

但是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借生辰之由鋪張浪費並不可取,唐玄宗在後期只沈迷聲色犬馬;慈禧不顧亡國之危,仍只顧大擺壽宴,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要保留古文化的美好,剔除腐朽的糟粕。脫去虛榮浮華的外衣,珍惜、傳承可貴的節日風俗。

  • 上一篇:蒸籠蛋糕,要蒸多久
  • 下一篇: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是什麽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