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三、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壹天他不在家,壹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壹把刀就不顧壹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壹起.他大吼壹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擡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壹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
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十四、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嶽,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壹年,母親染病思歸故裏.潘嶽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麽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壹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裏牧羊兼種田;
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十五、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壹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賽用蘆花絮.壹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麽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裏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壹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十六、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壹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壹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十七、扼虎救親
晉朝時,有壹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壹天,突然壹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十八、懷桔遺親
東漢時,有壹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拜見表術.袁術拿來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裏,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責問他為什麽悄悄地揣了兩個桔子.陸績跪著說:“我母親壹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陸績年僅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為贊美.
有詩頌曰;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
十九、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壹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麽,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壹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麽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壹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賊窟救親
元代,有個叫孫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縣.武宗年間,考上了進士,官為刑部郎中.但因對朝廷不滿,所以辭去官,回去盡力孝奉父母.這時家鄉兵荒馬亂,強盜四起,就想帶雙親往南陽逃避.途中遇賊兵攔路.因勢單力弱,很難保護二親,於是就毅然決定先護送母親脫險.父親在後面被擒.孫抑誓死要救出父親,安頓好母親後,不顧艱難險阻,只身進入土匪巢中,但終因寡不敵眾,反被捉拿.孫抑涕泣哀求,釋放他的父親.匪首看他是個孝子,很受感動,於是就把他的父親釋放了.
有詩贊曰:
文人遇賊似臨淵,求釋老親泣涕連.
賊感孝誠遂許放,全家安返樂團圓.
二十壹、行乞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壹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壹、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二、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壹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壹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壹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壹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壹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三、望雲思親
唐朝有壹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壹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壹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誌神,登山望母淚流頻;
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壹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壹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壹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誌,我要決壹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遊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壹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
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