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習俗
1、婚姻
在畬族社會裏,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壹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
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後,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壹方家落戶。
2、喪葬
畬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畬人的喪葬習俗,從傳統與史料來看,早期的葬習為懸棺葬和火葬。
在畬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畬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閑,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巖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屍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壹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
因“高巖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屍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後世畬人為懷念先祖於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誌》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畬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畬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
二、節日
1、分龍節
分龍節是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畬族的傳統節日。
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壹。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
2、祭祖日
祭祖日,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麽都有壹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麽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3、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是畬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系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阪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畬族於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
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壹天。畬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
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回蕩,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4、三月三
又稱“烏飯節”,是畬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畬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裏,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
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裏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壹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畬軍采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采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擴展資料
畬族起源
畬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畬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畬族有***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畬族源於周代的“閩”人。
“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畬族。“閩”、“畬”之間存在著壹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畬”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畬”壹脈相承。
此外,還有人認為畬族源於古代河南“夷”人的壹支,是屬於高辛氏近親的壹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畬族源於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