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拼音:shē zú。
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壹,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畬族總人口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畬族祖地是廣東潮州。畬族的發源地,各地畬族都傳說祖籍是廣東潮州鳳凰山。他們自稱“山哈”,即指居住在山裏的客人。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
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閩南、潮汕等地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至清代時,多數畬族族人已被漢化,成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構成成分之壹。
關於畬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有人主張畬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自古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習俗傳統
歷史上畬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壹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畬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壹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畬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畬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畬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
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壹起,編成壹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壹般都頭戴鳳冠,即用壹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壹條壹尺長、壹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
冠上飾有壹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畬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壹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