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怎樣看待學校開展死亡教育課程呢?

怎樣看待學校開展死亡教育課程呢?

我們的傳統文化重生輕死,對死亡壹直持回避、忌諱的態度。受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不管是家庭生活中還是學校系統內,對於死亡諱莫如深。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未成年人缺乏對死亡的認識和理解,很少能夠直面死亡。更有甚者,因對死亡無知,而導致在遭遇挫折時以輕生的方式應對,做出草率的選擇,釀成悲劇。

就此而言,越來越多的高校為學生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是壹件好事。通過課堂討論死亡、模擬臨終告別,到殯儀館參觀完整的殯葬流程等多樣的形式,讓大學生們近距離接觸死亡、認識死亡,引導學生正視死亡、敬畏生命,有助於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引導他們愛護身體和生命,意義重大。但不可否認的,我國死亡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在很多學校還是空白,課程與教育模式有待進壹步完善。因此,需要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進壹步幫助學生與公眾理性看待死亡,培養和提升死亡事件應對及處理的能力。不僅僅是高校,在中小學校,也有必要以契合中小學生年齡、認識水平的方式開展。

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桎梏,需要對死亡脫敏。去年,江蘇壹幼兒園組織孩子們給皮球蟲辦了壹場特殊葬禮,對孩子們進行生命教育,就遭到了部分家長的質疑。雖然不少家長自發在朋友圈曬圖、曬感想,覺得幼兒園早早地開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但也有壹些家長覺得不太吉利。包括家長在內的公眾態度,恐怕也是學校開展死亡教育必須考慮和顧及的問題。因此,學校開展死亡教育必須贏得家長的認同和支持,乃至與家長協作。正確對待死亡,不僅是孩子的必修課,很多家長也需要補課。

進壹步普及死亡教育,還需要整合政府、學校、社會的力量,構建死亡教育體系,加強死亡教育研究,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進壹步提高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及模式的科學性。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利用安寧療護病房、重癥監護室接觸生命末端場景,感受生命與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通過采取多種生動教育形式,增強死亡教育實踐性。

史鐵生說:“死亡是壹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壹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死亡終將降臨,開展死亡教育,讓青少年更早了解死亡、認識死亡,更早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題中應有之義。

開展死亡教育,不僅是引導青少年認識和理解死亡,用壹種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導青少年認識到生命之珍貴、有限。在生命最燦爛的時候,就更應該熱愛生活、珍視有限的青春時光,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去探索和追求自我的價值和意義,去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 上一篇:怎麽做真正的老面酵頭呢?
  • 下一篇:慢動作下弓箭擊發的軌跡竟然不是直線,為什麽瞄得越準射的就越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