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內涵是奉養、敬親、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壹個會意字。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慈愛的壹種回報。
中華孝道文化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壹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中華孝道文化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華孝道文化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孝道文化的歷史作用: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壹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壹統,由亂達治。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