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為中國東南戲曲文化中心之壹,當時著名戲曲聲腔如余姚腔和弋陽腔已在這壹帶流行。嘉靖與萬歷年間,這壹帶產生了徽州腔及青陽腔(亦稱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壹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徽劇是國粹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史稱徽班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青陽腔又稱“池州腔”,因產生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壹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
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壹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壹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青陽腔由皖南伸展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 ”,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 2006年,青陽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是壹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中國戲曲誌》(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劇以青陽腔、昆曲及地方俗曲為基礎,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徽劇是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壹。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臺、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鹹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2006年,徽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連戲原名弋陽腔,曾經流傳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是中國唯壹的歷史宗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蕪湖南陵目連戲。明初,皖南蕪湖市南陵縣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皖南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戲班或目連戲演出。徽州目連戲。明萬歷年間,皖南徽州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壹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臺、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壹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
2006年,弋陽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壹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戲曲活化石。以其古樸淳厚的魅力打動人心。池州儺面具吸收和融匯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雕、繪畫等內容,是漢族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研究古代漢族文化、地域風情、民俗工藝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儺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池州市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當塗民歌,流行於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各類漢族民歌的統稱。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當塗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民歌在該縣流行極廣,且種類繁多。
2006年5月20日,當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蕪湖梨簧戲舊名泥簧,是流行於皖南蕪湖、當塗(含今馬鞍山市)、江北和縣、含山沿江壹帶漢族戲曲劇種,其發生、發展和形成職業演唱班子在蕪湖,又稱蕪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歷史。明清之際,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稱平安戲。由蕪湖語言、音調和漢族民間音樂發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劇種唱腔和音律,形成獨特的具有濃郁的江南風味的板腔體。
2006年蕪湖梨簧戲由安徽省政府審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黃梅戲的姐妹戲 ,流行於安徽省東至縣、宿松縣等地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戲曲劇流行於安徽安慶宿松、東至等地。原系湖北黃梅壹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臺,有近百年的歷史。
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