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順應了民意、約束了專制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壹。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質、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滿足。經濟上推行各種惠民政策,政治上愛民、寬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價值觀上重民,能夠在壹定程度上起到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而我們黨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擴展資料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交替之時。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
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壹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明末清初,隨著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因素產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極大發揮,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責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對君主把天下當作私產,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的責任就在於“以天下萬民為事”。這種社會政治思想是進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