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陜西省的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的皮影藝術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壹,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即陜西地區),興於漢朝,盛於宋期,元期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極盛於清期的河北。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壹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影人,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制作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壹個復雜奇妙的過程。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其制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