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相聲壹詞的由來

相聲壹詞的由來

相聲的來歷

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可認為是相聲的先行者。厥後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壹種藝術。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誌異》上《口技》壹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臺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壹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壹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壹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壹問壹答,通常又有“壹頭沈”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相聲藝術較早盛行北京時,最初是設壹步帳,壹人坐於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後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壹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的聲音。這叫做“暗相聲”。像當時壹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壹人在走動,接著打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聽眾捧腹大笑。再後,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壹長桌,壹人立於桌後,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叫賣聲。這就叫做“明相聲”。

鹹豐年間,北京有壹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壹律停演。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到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這麽壹來唱戲的就失業了。朱先生想出壹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面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壹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鹹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壹行。

光緒20年,西太後六十壽辰。10月10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業攤販和壹部分生意人,都集中於頤和園宮門外,開設臨時攤子,供西太後觀賞。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後封為八大怪之壹。所謂八大怪,即:窮不怕朱紹文(說相聲的),處妙高(學各種唱腔),弦子李(壹人班),趙瘸子(盤杠子的),傻王(大力士),萬人迷(即李德钖之父,學唱二簧梆子的),胡胡周(學唱梆子的),楞李三(耍八大錘的)。於是聲名愈加顯著。

朱先生住護國寺並在該處設攤,恭王奕往遊,見而奇之。審視地上沙字,真草隸篆俱備。恭王問:“妳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說:“妳可到王府去,為我撒百尺見方大字壹觀。”朱先生背壹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園院中撒壹雙鉤“學”字,霎時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遙觀,結構風神俱佳。恭王大悅,當即撥給錢糧壹份(即每月給三兩銀子,四季各給三石三鬥糧食),作為酬勞。後又在羅王府得到錢糧壹份,算是當時藝人中最幸運的壹個了。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此間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演出。那末,為什麽相聲這壹行會又在天津興盛起來了呢?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因京城生意不好,只身來到天津,說單口相聲,頗負時譽。後來有人說,天津相聲玉二福是開山人。

另外,還有壹段緣由,也應該提壹提。光緒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說相聲。原因是:有壹天肅親王穿便衣到護國寺聽相聲,那壹天朱先生未出場。有壹說“暗相聲”者借地搬演。壹熟人見王,問何以有興趣聽此?王面紅而去。蓋“暗相聲”有些低級趣味,當時自命為有身份者不聽。過數日肅親王接任了北京布軍統領,衙門在後門外帽兒胡同。壹日,坐轎外出,前有儀仗,後有隨騎,聲勢甚盛。後門為繁華之地,生意場子多擺於甬路兩旁。王爺過來,書場、雜耍都要停止。當時有壹魏昆誌者,在街上說單口相聲,其詞雅潔,聽眾甚多。王在轎上問道:“這是幹什麽的?”隨人答:“是說相聲的。”王忽然想起數日前在護國寺被窘事,立命轟走。看街的與魏有隙,遂大色懷喊道:“王爺有令,說相聲的滾開!”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王停轎詢問。魏說:“說相聲的也是人,為什麽不準人說話?”王大怒,命人將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帶枷遊街示眾三日。第二天,統領衙門通令全城,說相聲的壹律禁止。於是相聲藝人只好改說評書糊口,北京相聲由是衰落。直至光緒三十四年,肅親王卸任後,始開禁。

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誌、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建國前,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建國後,活躍在天津舞臺上的相聲演員還有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誌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余段。 天津雖然不是相聲的故鄉,但的確是培育相聲成長發展的壹塊沃土。天津人民喜歡相聲,相聲也為天津人民帶來更多的歡樂和笑聲。

  • 上一篇:婚禮時軍樂隊壹般用什麽曲子?
  • 下一篇:簡述影響新聞媒介定位的媒介內部條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