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相聲不必非得倫理哏——小談相聲的發展史

相聲不必非得倫理哏——小談相聲的發展史

說起相聲的歷史,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

據稱呢,相聲的祖師爺可以上溯到西漢東方朔,但是這話大家聽聽就好,別放在心上,畢竟無論做什麽,必須找個聲名顯赫淵遠流長的祖宗來當大旗壹向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比如曹雪陽壹定得附會成曹操的後代,曹操立傳又得攀壹攀和相國曹參的關系。

要說相聲有參軍、雜劇、滑稽戲的血統倒也還說得過去,唐參軍戲中的“參軍”、“蒼鶻”和對口相聲中的逗哏、捧哏已經很形似。但參軍戲本質上還是戲劇,與相聲仍存在差異,東方朔只是滑頭逗比了點,況且還是悲傷而沈重地逗比著,附會到他身上未免有湊數之嫌。

但比起“八門”裏把周莊王奉為祖師爺的評書壹行,相聲還算是小巫見大巫(評書的祖師爺亦有說加上孔子和文昌帝君的)。

註:金(算卦相面的)、汗(賣野藥的)、彩(變戲法的)、掛(練把式的)、平(說評書的)、疃(說相聲的)、調(賣戒煙藥的)、柳(唱小戲小曲的)合稱“八門”

那作為相聲源流之壹的雜劇又是什麽樣的呢?

註: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隱而未發的後壹句正是諷刺童貫燕薊敗逃之事。

相聲雛形真正出現應該是在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但相聲公認的祖師爺卻是朱紹文。

朱紹文,藝名“窮不怕”,當年“天橋八大怪”之首。

每每演出之際,邊以漢白玉粉在場地上撒出丈大雙鉤字,邊隨著手上動作配以解讀的太平歌詞,想來也是瀟灑非凡。

其隨身竹板上曾刻兩句詩“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詩書落地貧”,正是其藝名由來。又自創不少相聲曲目如《千字文》、《睡夢長》、《過新年》、《十八黑》,想來其人學識必不會差。相傳“窮不怕”原是棄科舉學戲曲的花臉,上得了舞臺編的了劇本,架得了把勢諞得了閑傳,用哏都比較文雅。

比如《字相》壹段:

乙 這回咱們仨人說壹段。

甲 好啊,您出主意吧。

乙 咱們說壹回“字相”。

丙 什麽叫“字相”?

乙 就是壹字壹相,壹升壹降。

甲 怎麽講哪?

乙 就是寫壹個字,要像壹件東西,“壹升”是讓這東西有個官銜。

甲 “壹降”呢?

乙 因為不稱其職,還得丟官罷職。

丙 好,那您先寫,我們瞧瞧。

乙 (寫個“壹”字)

甲 這像什麽呢?

乙 像搟面棍兒。

丙 不對。搟面棍都是紅棗木的,妳這怎麽是白的呀?

甲 對呀。為什麽是白的?

乙 是啊!我這不是沾上面了嘛。

甲 那也不像啊。搟面棍是兩頭細,當中粗。

丙 對!這怎麽回事?

乙 使喚的年頭多啦,把當間兒給磨細啦。

丙 嘿!他還真有詞兒。

甲 那麽壹升壹降呢?

乙 它做過“巡案”。

甲 噢,八府巡按?

乙 不,它不是搟面嘛。

甲 啊!

乙 凈在案板上“巡了”。

甲 噢!這麽個“巡案”哪!那它為什麽丟官罷職呢?

乙 因為它“新”瓷面軟。

甲 心慈面軟?

乙 和面盆是新瓷,和面水擱多了,面都裹棍兒上啦。

丙 噢!這麽個“新慈面軟”!

甲 對,“心慈”不能掌權,“面軟”凈顧面子了。

乙 (對丙)該妳啦。

丙 我寫個“二”字。

乙 像什麽東西?

丙 像壹雙筷子。

乙 妳這筷子為什麽是白的?

丙 我這是象牙筷子。

乙 那也不對呀。筷子應該兩根兒壹般長。妳這怎麽短哪?

丙 我夾煤球兒,燒去半截兒。

乙 有拿象牙筷子夾煤球的嗎?

丙 我有錢,妳管得著嗎?

乙 妳這筷子做過什麽官兒

丙 凈盤大將軍。

乙 它為什麽丟官罷職?

丙 因為他好摟!

乙 好摟哇?

丙 不摟,菜怎麽沒的?

——朱紹文《字相》

可謂是又文雅含蓄又辛辣直刺現實。

如今相聲中講解字義,巧對聯語等梗便是自朱始。

說起對聯,據說回文聯“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帖翰林書”是其手筆。其實我小時候曾經見過壹個更喪心病狂的版本是“河裏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不過這個版本的下聯已經不同聲調不同韻尾,著實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但朱紹文對相聲的影響並不止於此,不誇張的說,現代比較出名的相聲演員多半都是朱的徒子徒孫:

相聲十分重視師承關系,有按“字”排名的習俗。據說:四代至八代相聲演員是按“德、壽、立、仁、義”五字排名。但並未嚴格遵循。有的用了這些字(像:李佩亭改名李德鍚;盧伯三改名盧德竣等);有的仍用本名;還有的門戶自選別的“字”排名,如:馬三立先生的弟子,按“笑”字排名(閻笑儒、連笑昆、高笑臨等)張壽臣先生的弟子,原皆按“立”字排名(馮立樟、康立本、葉立中、田立禾等),後因常寶堃(藝名常立桐,綽號小蘑菇)享名的社會影響,其他名門再收徒時,都紛紛按“寶”字排名了(如:侯寶林、趙寶琛、歐寶璨、孫寶才、馮寶華、楊寶璋、陳寶泰、郭寶珊等等)。人數較多,反而超過“立”字排名者。就連常寶堃藝名立桐、劉寶瑞藝名立棠,亦均未叫開,為人所罕知了。到如今出名的郭德綱、於謙、苗阜、王聲等算起來應該是第九、十代。

只是吊詭的是,社會整體文化水平都在提升的情況下,似乎皮薄脆響的倫理哏等包袱反倒愈發主流,而真正祖輩傳下來的有文氣的暗諷反倒日漸式微。

  • 上一篇:用什麽火鍋器具好
  • 下一篇:稻香村的禮盒多少錢,分大小嗎?是自己組合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