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壹般按說相聲的人數,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
1、單口相聲,由壹個演員表演。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註重笑料。
2、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演員為壹捧壹逗。依甲乙二人說表內容的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可分為“壹頭沈”、“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
3、群口相聲,演員人數在3人或3人以上。甲稱“逗哏”,乙稱“捧哏”,丙稱“膩縫”。
擴展資料:
相聲的發展歷程
相聲壹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壹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壹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壹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百度百科-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