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通過說、學、逗、唱而抖響“包袱”、引人發笑的壹種語言表演藝術。相聲語言的基本特點應該是:幽默、詼諧。變化多姿,使觀眾聽後放聲大笑,心曠神恰。
壹般來說,相聲的語言有五種特色:1.明快犀快。要求模擬人物的語言要幹凈利落、鮮明犀利;抨擊錯誤論點,壹針見血,入木三分。
2.生動形象。指不論寫人還是敘事,語言都必須具體、生動、形象,使觀眾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感覺非常親切。
3.通俗易懂。相聲的語言是從群眾的口語加工提煉而成的,它既不是著得懂聽不懂的書面語言,也不是充滿濃郁市民氣息的老北京土話,而是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普通話。
4.豐富多彩。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表現在多用方言上。傳統相聲中經常使用“例口”——即用山東話、山西話、上海話等等的方言來模擬人物的音容笑貌。後來又增加了廣州話、南洋華僑話、日語、英語等,在語言上日益豐富多彩。如相聲《寧波話》表演時說“沙發”是簡譜裏的“54”,“棉紗線”是“357”,連在壹起如練簡譜,聽來歡快動人。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還表現在經常采用演出的學唱節目上。如從過去的學唱京、評、豫、越、戲曲、評彈、鼓曲、快書,直到今大學唱的各種通俗歌曲以及吉它彈唱。
5.悅耳動聽。傳統相聲中如《菜單子》中的報菜名、《地理圖》中的報地名、《大保鏢》中的背練武趟子等等,表演時達到了語言流暢、聲韻悠揚的效果。此外,相聲中經常有各種形式的歌曲、曲藝參與其間,為相聲的語言增添了音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