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作為形式,不具有實體性,它必須依賴於壹定的載體為存在條件。知識所彰顯的,是反映壹定思想和情感的表達。知識作為形式,是人類心智結晶的外在客觀表現,因而必然利用了人類大腦這種物質材料,以及外在表達所賴以實現的物質材料雙重載體才得以存在。
2、“知識”作為形式,在時間上具有永存性的特點。“知識”壹旦被產生制造出來,呈現壹種可為人感知的客觀狀態,其後,無論是借助於形形 *** 的物質材料作介質以支撐其存在,還是被抽象轉化為以意象,存儲於大腦的記憶中,就知識的形式特征而言,具有永不磨損的品格。
3、“知識”作為形式,受其物質性決定,他在空間上可以無限地再現或復制自己。人類可以不受地域、國別以及特定物質材料的限制,在同壹時間,利用不同的載體,不受數量限制的復制相同的結構與形式,並互不影響。
知識有什麽特性
經過國內外學者的***同努力,目前已經有許多知識表示方法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使用較多的知識表示方法主要有:謂詞邏輯表示法,產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語義網絡表示法、面向對象表示法、基於本體的知識表示法等。
本文將介紹這些知識表示方法的特征和優缺點,進行壹些分析和比較。 (1)詞邏輯表示法。
謂詞邏輯表示法是指各種基於形式邏輯(ormalogic)知識表示方式,用邏輯公式描述對象、性質、狀況和關系,例如“宇宙飛船在軌道上”可以描述成:(npaceshiporbit)它是人工智能領域中使用最早和最廣泛的知識表示方法之壹。其根本目的在於把數學中的邏輯論證符號化,能夠采用數學演繹的方式,證明壹個新語句是從哪些已知正確的語句推導出來的,那麽也就能夠斷定這個新語句也是正確的。
在這種方法中,識庫可以看成壹組邏輯公式的 *** ,識庫的修改是增加或刪除邏輯公式。使用邏輯法表示知識,將以自然語言描述的知識通過引入謂詞、函數來加以形式描述,得有關的邏輯公式,而以機器內部代碼表示。
在邏輯法表示下可采用歸結法或其它方法進行準確的推理。 謂詞邏輯表示法建立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有下列優點:①謂詞邏輯表示法對如何由簡單說明構造復雜事物的方法有明確、統壹的規定,且有效地分離了知識和處理知識的程序,構清晰;②謂詞邏輯與數據庫,別是與關系數據庫有密切的關系;壹階謂詞邏輯具有完備的邏輯推理算法;邏輯推理可以保證知識庫中新舊知識在邏輯上的壹致性和演繹所得結論的正確性;邏輯推理作為壹種形式推理方法,依賴於任何具體領域,具有較大的通用性。
但是,詞邏輯表示法也存在著下列缺點:①難於表示過程和啟發式知識;②由於缺乏組織原則,得知識庫難於管理;③由於是弱證明過程,當事實的數目增大時,證明過程中可能產生組合爆炸;④表示的內容與推理過程的分離,理按形式邏輯進行,容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拋棄,樣使得處理過程加長、工作效率低。 謂詞邏輯適合表示事物的狀態、屬性、概念等事實性的知識,及事物間確定的因果關系,是不能表示不確定性的知識,及推理效率很低。
(2)生式規則表示法。產生式知識表示法是常用的知識表示方式之壹。
它是依據人類大腦記憶模式中的各種知識之間的大量存在的因果關系,以“IFHEN”的形式,產生式規則表示出來的。這種形式的規則捕獲了人類求解問題的行為特征,通過認識———行動的循環過程求解問題。
壹個產生式系統由規則庫、綜合數據庫和控制機構三個基本部分組成。 產生式規則表示法具有非常明顯的優點:①自然性好,產生式表示法用“If-THEN”的形式表示知識,這種表示形式與人類的判斷性知識基本壹致,直觀,自然,便於推理;②除了對系統的總體結構、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方式及規則的表示形式有明確規定以外,對系統的其它實現細節都沒有具體規定,這使設計者們在開發實用系統時具有較大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實現技術,特別是可以把對求解問題有意義的各種啟發式知識引入到系統中;③表示的格式固定,形式單壹,規則間相互獨立,整個過程只是前件匹配,後件動作。
匹配提供的信息只有成功與失敗,匹配壹般無遞歸,沒有復雜的計算,所以系統容易建立;④由於規則庫中的知識具有相同的格式,並且全局數據庫可以被所有的規則訪問,因此規則可以被統壹處理;⑤模塊性好,產生式規則是規則中最基本的知識單元,各規則之間只能通過全局數據庫發生聯系,不能互相調用,增加了規則的模塊性,有利於對知識的增加、刪除和修改;⑥產生式表示法既可以表示確定的知識單元,又可以表示不確定性知識;既有利於表示啟發式知識,又可方便地表示過程性知識;既可表示領域知識,又可表示元知識。 但是,產生式規則表示法也存在著下列缺點:①推理效率低下:由於規則庫中的知識都有統壹格式,並且規則之間的聯系必須以全局數據庫為媒介,推理過程是壹種反復進行的“匹配———沖突消除———執行”的過程。
而且在每個推理周期,都要不斷地對全部規則的條件部分進行搜索和模式匹配,從原理上講,這種做法必然會降低推理效率,而且隨著規則數量的增加,效率低的缺點會越來越突出,甚至會出現組合爆炸問題。②不直觀:數據庫中存放的是壹條條相互獨立的規則,相互之間的關系很難通過直觀的方式查看;③缺乏靈活性:產生式表示的知識有壹定的格式,規則之間不能直接調用,因此較難表示那些具有結構關系或層次關系的知識,也不能提供靈活的解釋。
產生式方法是目前專家系統首選的知識表示方式。用於化工工業測定分子結構的DENDRAL系統,用於診斷腦膜炎和血液病毒感染的MYCIN系統,以及用於估計礦藏的PROSPECTOR系統等,都是用這種方法進行知識表示和推理的例子。
(3)語義網絡表示法。語義網絡是知識表示中最重要的方法之壹,是壹種表達能力強而且靈活的知識表示方法。
語義網絡利用節點和帶標記的邊構成的有向圖描述事件、概念、狀況、動作及客體之間的關系。帶標記的有向圖能十分自然的描述客體之間的關系。
語義網絡由於其自然性而被廣泛應用。
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範(1)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2)法是壹種社會規範.法的規範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②法的內容具有壹般性和概括性.③法是反復適用的.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範制定和認可是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範.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則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1)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社會規則,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使之具有法律效力;(2)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規範.(3)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並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3、法是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範法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壹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壹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不作壹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壹定行為,如納稅的義務,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壹定行為,如不得盜用他人註冊商標的義務.正是由於法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壹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範任何壹種社會規範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然而,不同社會規範的強制性在性質、範圍、層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社會規範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二、法的本質(壹)法學史上關於法的本質的探討1、神意論.將法律歸結為神的意誌.2、理性論.把法律解釋為人的理性、人性,其中也往往將法律作為人的意誌的體現來闡述.(二)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論斷1、法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只有統治階級才能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把本階級意誌作為國家意誌表現出來,迫使全體社會成員壹致遵守.2、法是統治階級國家意誌的體現.法律與其他體現統治階級意誌的意識形態不同,它是被提升為國家意誌的統治階級意誌.國家通過法律來調整社會關系,把人們的行為納入統治階級規定的軌道,引導人們按照統治階級規定的方向去行為,在法律和秩序的範圍內活動,使社會朝著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和意誌的方向去發展.3、法的內容是有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多方面的,諸如地理環境、人口等,但其決定作用的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壹,它決定了法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
知識包括哪些方面
知識知識到底是什麽,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壹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壹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壹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征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壹種主觀表征,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知識是產生對人類自由的熱愛和原則的唯壹源泉.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但宏觀的哲學反映論的認識還需要從個體認知角度進行具體化,這樣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壹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恒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壹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壹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壹種主觀表征,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誌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壹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絡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有關知識的名言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 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 大學是這樣壹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 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壹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 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約翰遜: 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壹切。
恩格斯: 復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擔創造知識的任務,他的任務是有效地運用知識。
·裏格斯: 經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質、知識和經驗方面的功能。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壹個特殊的管理方式。
科爾莫戈羅夫: 科學是人類的***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
赫·斯賓塞: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約瑟夫·魯: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奧·霍姆斯: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叔本華: 沒有深厚經驗襯托的廣博思想和知識,就像是壹本每頁僅有兩行正文卻有四十行註釋的教科書。
論衡: 人有知識,則有力矣。
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什麽?
(1)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壹是自然屬性,二是社會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對人、財、物、時間、信息等資源進行組合、協調和利用的管理過程,包含著許多客觀的、不因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的不同而變化的規律和特性。 (2) 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管理的科學性是指管理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才能有效進行管理。
管理活動的科學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遵循管理的原理原則,按照管理客觀規律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行為活動過程。管理的藝術性是管理者熟練地運用管理知識,針對不同的管理情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巧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行為。
(3) 管理的普遍性與目的性:管理廣泛存在於人類各種活動之中,涉及到社會每壹個角落,與人們的各項社會活動、組織活動息息相關。 (4) 管理或管理人員任務的壹致性:管理過程就是要設計和維持壹種系統,使得在這壹系統 *** 同工作的人們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去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
第二節臨床護理工作的組織結構。
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有哪些特征?
以下信息來自於kmpro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壹種管理思想,從理論上講,他有自身的獨特之處。
壹、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資本和員工
知識資本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通過網絡和軟件系統進行編碼,進而被人獲得和分享。隱性知識主要存在於企業的員工身上,他們本身都是所在領域的專家,企業要營造壹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管能動性,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二、知識管理的目標是***享與創新
***享就是指“在最合適的時候將最合適的知識傳遞給最合適的人”,從而使每個業務的運行建立在企業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上,同時進行知識的再造和創新。現代企業的競爭主要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要贏得競爭優勢,企業在知識的***享和創新上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依靠員工的創造性發揮達到知識管理的目標。
三、知識管理要結合具體業務
知識管理要立足於企業業務,而不是為知識管理而管理。知識體系的結構和應用領域要適用於業務本身,面向市場需求,這樣才有其應用價值,並進行價值再造。
在我國,知識管理理論已經引入多年,且已經度過理論討論期,正在進入全面應用期。
參考資料:
知識經濟有哪四大特征
從生產投入來看,創意的生產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
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時代, 創造財富更多地依賴於體力而非腦力,人口的數量是社會財富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知 識投入十分有限。
工業社會初期,機器雖然代替了許多人力,但技術與管理人員在生產 中的作用並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大部分工作仍是體力活,個人技能、技巧開始受到重視 。
隨著技術的發展,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大,科研和教育培訓的投入上升。在整個工業社 會中,雖然知識始終在經濟中起著作用,但是資金投入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近年來, 知識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投入。這主要體現在:研究與發展的 投入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投入,對無形資產的投入超過了對有形資產的投入;資金投入必 須和知識投入匹配才能避免風險,獲取利潤;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對研究與 發展、教育培訓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回報率大大高於對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回報率 。
從產品的生產類型來看,人類的生產經過了這樣兩個階段,即以硬件類產品生產為 中心的階段和以軟件類產品生產為中心的階段。硬件類產品,主要包括制造業、加工業等有關行業的產品。
其生產的特點是:硬件 投入比例大,服務業還不發達,科研、學習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壹階段和整個農業 及工業前期相對應,目前這類產品的生產固然仍在進行,但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卻大大降低了。
軟件類產品,主要包括服務業以及與學習、旅遊、娛樂等相關的文化業 所生產的壹般產品。這壹階段與工業社會中、後期相對應。
信息技術在這類產品的生產 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軟件類產品的生產迅速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而且也促使 創意產品的生產取而代之。
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其壹,信息技術加速 了產業的分層。
壹方面,產業不斷地分化,出現了非同以往意義上的農業、工業、服務 業。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這些產業含有更多的信息。
這不僅意味著生產過程需要越來越多 的知識投入,而且也意味著更多的知識生產,從而使生產向知識型升級。另壹方面,知 識產業,尤其是高技術、文化類產業也在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經濟成分。
其二,知識 產業分化成上遊產業、中遊產業和下遊產業。下遊產業和壹般知識的復制傳播相聯系, 與傳統產業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
其產品生產基本屬於軟件類產品的生產,不過是低級 的軟件類產品。中遊產業和軟件類產業相聯系,大部分軟件類產品由它來生產。
這是發 展中國家可望首先參與競爭的產業。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絕大部分屬於這壹類。
上遊產 業,主要和創意生產相關。創意按其技術傾向和管理傾向又可分為硬創意和軟創意。
硬 創意包括高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它的產品主要是專利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目前企業投 入的很大壹部分是在這個領域。
軟創意主要包括管理類知識的生產。它的產品包括重大 的經營方針、發展規劃等。
它關系著國家競爭力。其三,創意生產從壹般生產中獨立出 來,成為和壹般生產過程相並列的生產,甚至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
現在許多大公司開 始全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生產,而把產品的壹般生產讓給其他生產者。比如,奈克鞋 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鞋業公司,這個年產160億美元的鞋業公司根本不生產鞋, 而是 全力以赴研制新產品。
他們從世界上收集大量的消費信息,進行創意生產。再把形成的 創意成果——新產品的壹般生產讓給其它企業。
又如,有的新型醫藥是直接從實驗室生 產出來的,並不需要建立相應的工廠,實驗室就是工廠。2、 分配特征:知識的占有程度成為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的占有程度包括知識的占有量和占有能力。
從分配的基礎看,傳統的分配是以生產資料的占有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生產資料 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工具。
地主由於擁有土地和勞動工具,在分配中處於主導地位。工 業社會,資金可以購置生產需要的生產資料,是分配的主要依據。
資本家由於擁有資金 ,在參與分配中處於主導地位。隨著技術的進步,知識勞動在財富生產中的地位日益突 出,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知識變為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 和生產中最關鍵的要素。
知識勞動者由於擁有了生產資料意義上的知識,使傳統的雇傭 關系發生了變化。近年來,資金的過剩和投資風險的增大,使資金直接參與分配的競爭 力減弱。
手術室對外科醫生的需要,大於外科醫生對手術室的需要。醫院真正的財富不 是昂貴的設備,而是擁有數十年經驗的醫生的技術和知識。
沒有這些知識、醫院的昂貴 的手術室壹錢不值。知識的這種特性使知識的占有程度成為分配的依據。
從分配的決策來看,以往的分配是由勞資雙方壹方決定的。農業社會,地主掌握著 分配的主動權。
農民只擁有有限的發言權。工業社會,資本家掌握著分配的主動權。
工 人只有有限的發言權。隨著藍領工人階層隊伍的壯大,工會在爭取發言權方面做出了重 要的貢獻,進行了勞資雙方平等參與分配的前期工作。
知識勞動者的出現,使藍領、白 領的區分變得模糊,傳統意義上的藍領工人逐漸衰落。知識勞動者由於擁有生產資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