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經典古文賞析精選五篇

經典古文賞析精選五篇

#能力訓練# 導語中國流傳下來的古文蘊含著華夏文明的精華,凝聚了古聖先賢的智慧,所以,接觸和學習古文就是接受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視野、情懷、境界和修為!下面是 分享的經典古文賞析精選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經典古文賞析精選

 與韓荊州書

 李白〔唐代〕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壹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壹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壹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壹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壹嚴協律,入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至於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後退掃閑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幸推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賞析

 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壹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壹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接著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氣節。文章表現了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自負,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寫得氣勢雄壯,廣為傳誦。

 李白的《與韓荊州書》在創作上頗具個性。他在漫遊荊州時,聽說荊州長史韓朝宗喜歡推薦有才之士,便寫了這封求薦的信。對於古人而言,盡管這樣做也是正常的,但也總是有求於別人的事情。文氣大體上總是以謙抑為好,就是說自己的優點,也應含蓄壹點。然而李白這篇求薦書,卻完全將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毫無掩飾地講述自己的才華。把壹篇求薦文章,寫得文氣縱橫恣肆,氣概淩雲。這同樣反映了李白純真無邪的詩人氣質,決不因求人而有半點委瑣的私意、屈懦的鄙態。這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才華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誌,則在於忠義奮發、以報君國。故求韓薦己,同樣完全是出於壹片公心;而想象韓如能薦己,同樣是出於這壹片公心。兩片公心的相識,兩位賢士的相與,這中間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現。這樣,就將這封信寫得極其光明磊落,內心無私,文風自然就能盡情地抒發。為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篇原本是世俗交際的文字,卻猶如他的詩壹樣,充分表現出他的個性。這裏面所具有的,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樣的自信。

 《與韓荊州書》在寫作藝術方面的特點是頓挫跌宕,起伏照應。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韓朝宗達三四次之多。漸次道來,而意在言外,發人深思。壹些佳句流傳至今,如“龍蟠鳳逸”、“穎脫而出”、“揚眉吐氣”等。典故使用也恰當得體,起到了激發韓朝宗的作用。

2.經典古文賞析精選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宋代〕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壹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賞析

 第壹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壹論點的兩個依據:壹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壹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幹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後直接了當地駁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怎麽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壹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雲雲壹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壹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 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壹真正的“士”,才導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壹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壹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壹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壹立,壹駁,壹轉,壹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看法壹筆掃到,雖轉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淩厲而貫註,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3.經典古文賞析精選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先秦〕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選自《左傳》)

 簡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春秋左傳》

 說客在春秋之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穿梭來往於各國之間,或穿針引線,搭橋過河,或挑撥離間,挖敵方墻角,或施緩兵之計,贏得喘息之機。可以說,缺少了這些用現代文言漢語稱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臺所上演的戲劇,必定沒有這麽驚心動魄,精彩紛呈,波瀾叠宕。有了他們,臺前。臺後兩條戰線上真是熱鬧非凡,妳方唱罷我登臺,演出了古代戰爭獨壹無二的壹幕。

 我們發現,說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辭辯才,善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外,往往善於抓住利害關系這個關鍵,在利害關系上尋找弱點和突破口,從而大獲成功。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軍,不費壹兵壹卒為鄭國解了圍,便是壹樁典型的範例。

 在壹個沒有權威、各自為利益紛爭的時代,利益原則便是行動的原則,精明的說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諳此道。以利益作為交往原則,關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無懈可擊。甚至可以說,曉之以利益,動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見效。即使在現代社會,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首先是從利益原則出發的。這個原則,恐怕比仁義原則更實際,更能長久,盡管仁義原則更值得贊賞,可是這世上有幾個講仁義的人呢?

 講利益原則,首先要以平等為基礎。沒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須通過交往實現,壹個人不同他人發生聯系,就無所謂利益;交往也意味著交換,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無所獲。只想獲得而不願付出,就破壞了交換,也沒有了平等,也就很難再獲取利益。

 交換,實質上也是讓對方有利可圖。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覺得無利可圖,會甘願罷休嗎?所謂挑撥離間,多半也要利用人們覺得有利可圖的心理。離開這壹點,挑撥挑間是難以成功的。搞陰謀詭計的人也常常利用這壹點。“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說用給予好處引人上鉤,然後再將其吃掉。

 中國傳統的謀略,可以說把利益原則發揮到了極致。除了上面說的之外,還有所謂借刀殺 人、過河拆橋、上屋拔梯、賞壹安百、欲擒故縱、美人誘惑、坐收漁利、奇貨可居、害壹利百等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利用或發揮利益原則。可以毫不誇張他說,處世為人的方方面面都與利益原則有千絲萬縷的。

4.經典古文賞析精選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贊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壹節自開頭至“因以為號焉”,交代“五柳先生”號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壹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壹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壹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壹個字號。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麽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壹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壹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閑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誌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閑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閑,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閑靜少言,並不等於五柳先生沒有誌趣。但這壹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壹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壹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 害。

 第三節自“性嗜灑”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灑是出於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灑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於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壹去即飲,壹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並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偽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裏使自己得到解脫的壹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並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誌趣作了敘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贊語。這個贊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向往之情,又說明他是壹位有著美好理想的隱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蔔的黑暗現實的針砭與嘲颯。

5.經典古文賞析精選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或取諸懷抱,悟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曾不知老之將至壹作: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整體賞析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壹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壹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集成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壹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同意誌。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壹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壹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裏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裏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

 後壹部分,筆鋒壹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壹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產生了壹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壹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壹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 上一篇:紅色文化手抄報 精品
  • 下一篇:績效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