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碡的讀音:liù(聲母l,韻母iu,四聲) zhou (聲母zh,韻母ou,輕聲)
陜西發音loǔzhoǔ。東某些地方方言中“碌碡”又被稱作lv zhuai(綠拽陰平),在臺灣某些地方方言中“碌碡”又被稱作lù dú。
碌碡又稱碌軸,中國農業生產用具,是壹種用以碾壓的畜力農具。總體類似圓柱體,中間略大,兩端略小,宜於繞著壹個中心旋轉。用來軋谷物(通常需搭配石碾作底盤)、碾平場地等。在中國內蒙古、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安徽、河南、山東等省份的農村大量使用。
擴展資料
在宋代,碌碡就已經很普遍了,它既可以在夏秋收獲季節碾場脫粒,也可以在閑暇時拴牛擱物。碌碡又稱碌軸、石滾子、石碾子等等。明代《農政全書·農器》有記載:“其制長可三尺,大小不等,或木或石,刊木括之,中受簨軸,以利旋轉”。
譯文:碌碡長度可達壹米,直徑大小不壹,主體用木頭或者石頭作為材料制成。
碌碡舊時還曾是鄉下人的賭力比賽工具,在壹些大力士們面前,幾百斤的碌碡,只需壹聲“嗨——”就能抱起來,就能扛上肩,這當然都是閑時的事,壹到大忙季節,碌碡就忙得不可開交了,很有點“養兵千日用兵壹時”的味道。麥收前做場,碌碡出世,在牛的作用下或人的手拉中,碾出壹片片場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