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漆器的命名來源於它的制作方式。先用泥土、石膏、木模等制作坯胎,然後再用苧麻布(夏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去,待陰幹後,敲碎或脫下原胎後,留下漆布器形,接著還要經過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等專業名稱操作,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就得到了脫胎漆器。也有壹種木胎做法,直接塗髹不需要脫胎,工序和脫胎布坯相同。
由於脫胎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布和木,所以質地堅固,最大特點是非常輕。傳聞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主辦方聽說中國將運來壹件巨大藝術品——“大水牛”,立馬派出了大型吊車,結果只見壹個中國人壹手拎著牛腳就把“大水牛”送了上來。
脫胎漆器,遠看有陶瓷的質地,而且色彩光澤紋路還能更明艷隨意,而走近壹拿起,卻“輕若浮雲”,真的是很難得。除了作為審美藝術上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耐熱、耐酸、耐堿、耐腐蝕、絕緣,也是很好的日常用品和工業用品。
脫胎漆器的成品多樣化,可以是藝術品的人物、動物、插屏、盤架等;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杯盞瓶罐。
參考文章:
漆線雕有14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閩南地區。這門手工藝原來是用彩繪、金箔和漆線裝飾藝術來制作神佛雕像,諸如瓔珞、服裝花紋等,壹般簡單的就叫做“妝佛”,後來才把這種技藝稱作“漆線雕”。
由於是在坯胎上進行盤繞漆線而成,立體感更強,又壹般會貼金箔,所以作品通常都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壹般的照片影像都很難拍攝出那種光線下金彩煜煜的感覺。
漆線雕的制作工序有:
參考文章:
影雕,也稱惠雕,是從閩南傳統石藝發展而來的壹門新工藝。“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影雕的工藝和蘇州的刺繡又有類似之處,通常有人把它類比為石頭上繡花。
影雕是根據黑白明暗成像原理,采用特制的合金鋼針,在天然優質磨光後的花崗巖上,運用腕力調節針點,以疏密、粗細、深淺和虛實的有機結合來形成黑白的不同層次,加以精心雕琢,相映成像。因其雕刻風格形象逼真猶如攝影,故稱為影雕。
參考文章:
皮雕畫,在百度詞條中,指代歐卡畫。歐卡(OCAR)是壹種再生皮革,歐卡畫壹般是指通過純手工或者激光雕刻工藝,在歐卡材料上進行繪畫創作。
在網絡上檢索“歐卡畫”,所看到的作品大部分都如上圖,看起來比較復古,但平面感還是很強,不知道是不是照片本身原因。正常理解的“皮雕畫”,應該會很有立體感,比如下圖:
傳統意義上的皮雕畫,壹般是在皮革上面做雕刻,借助凹凸和明暗形成壹種比較“微型”的立體感。
但本次想要著重介紹的廈門手工藝人 黃桂林 的皮雕畫,除了局部雕刻,更重於整體布局設計、皮革剪裁和堆砌鑲嵌。這種類似半浮雕的技藝,是黃桂林的首創,他自己把作品命名為 “皮雕畫” 。但實際上和傳統印象中的皮雕畫大不相同,目前網絡圖片檢索中,幾乎不能檢索掉到這種半浮雕的皮雕畫。
有幸在廈門科技中學旁的廈門文聯藝術展覽館,看到 《“新時代 新征程:廈門市民間工藝作品精粹展”》 裏面看到了部分作品。圖片拍得壹般,身臨其境看到這類作品時,很是驚艷。細節處看似粗獷,但實際每壹處的設計也是“精雕細琢”出來的,這種皮雕畫表現力很強、可展現寬度也廣,既可以逼真到以假亂真,又可以抽象成天馬行空。
參考文章:
參考文章:
參考文章: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