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豆腐的全過程俗稱為磨豆腐,潮人則稱為“挨豆幹”,其實不只“挨” 磨 ,還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才成為豆腐,其傳統的制作流程大體如下:壹是碾片脫殼,將幹黃豆分批倒進壹臺土礱中碾壓,令其脫殼並成片狀;二是浸泡,讓脫殼幹凈的黃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個小時。
擴展資料:
豆腐是最常見的豆制品,又稱水豆腐。相傳為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主要的生產過程壹是制漿,即將大豆制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6303134膠體,即豆腐 。
豆腐是我國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經過不斷的改造,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肴品種。
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於點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點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高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鹵水或酸漿點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少,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於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濃,質地更韌,也較容易烹飪。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壹般意義上的豆腐多用黃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質較高的的豆類制作。也有綠豆豆腐,橡豆腐等等比較另類的豆腐制品。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磨豆腐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豆腐的全過程俗稱為磨豆腐,潮人則稱為“挨豆幹”。農歷臘月二十五,民間有推磨做豆腐的習俗(“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手磨),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幹機將豆腐制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壹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豆腐制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它就像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壹樣享譽世界。現今,在西方的亞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都能買到豆腐。在中國的超級市場,可以找到4至5種不同軟硬度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