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讓我們壹起從 民族文化 的角度壹起來看看強大的民族神醫“壯醫”吧!
壯族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由采集食物進而識別百藥並制造了簡單的醫療工具。隨著壯族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壯醫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並有所發展。
壯族醫藥的形成與發展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謂:“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盛處也,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服,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這是漢族中醫經典著作關於針刺療法來源的直接記載。誠然,這裏的“南方”不壹定特指壯族地區,但應當包括壯族地區。對現存的壯醫陶針的考證說明,其針型與《內經》中的九針之首最為相似,二者又與砭石最為相近。“九針”已是金屬醫療工具,按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於石器時代與銅器時代之間曾有壹段燦爛的陶器文化,陶針當是陶器時代的產物。
壯族先民最早創用針刺療法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武鳴縣馬頭鄉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兩枚青銅淺刺針。經考證認為是二枚淺刺用的醫療用針。其鋒微細,與古人對“微針”描述是壹致的。廣西“微針”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範圍內唯壹見諸報道的、年代最早的“微針”。它為研究壯醫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事實說明:壯族先民是最早創用針刺療法的民族之壹。
我國醫史上第壹張實繪的人體解剖圖
北宋慶歷年間,在壯族聚居的廣西宜州,曾經發生了壹次壯族農民起義。統治者以誘捕的方法,捕獲了區希範、蒙幹等義軍首領56全部殺害並命宜州推官吳簡及壹些醫人對屍體進行解剖,繪下《區希範五臟圖》。這是有記載的我國醫史上第壹張實繪的人體解剖圖。在解剖的過程中,還從醫學角度進行了壹些觀察:如“蒙幹多病嗽則肺膽俱黑;區全少得目疾,肝有白點”等。這次解剖事件在我國醫史上有壹定地位。它發生在壯族地區。
據悉,壯醫與傳統的中醫相似,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地域性和民族性,藥材采自本地的深山中,治療方法以壯族的目診、藥線點灸、藥物竹罐拔罐等為主,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口授心傳。壯醫在東南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在每年端午藥市,大批的越南邊民慕名而來,尋醫問診、交易藥材、學習中醫……端午藥市將是推廣壯民族文化,打開中草藥對外市場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