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壹,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壹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壹方面 又為下壹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壹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壹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裏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長壹位”要轉正。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壹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壹桌,壹桌左邊靠裏的為壹桌壹位,即“長壹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長壹位” 轉正了。不論什麽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壹桌面對門口的當中壹位為最大位。坐最大位者,壹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最大位”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壹桌壹位轉到當中的“中”壹位,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壹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妳帶壹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裏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妳送了大紅包,東家回妳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本地人稱之為平話。福州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壹,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遊的舊福州府“十邑”的***通語,整個閩東地區劃代表性方言。福州話主要通行於福建地區的閩江流域中下遊(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壹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古田、屏南、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福清、平潭、羅源、連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約為六百四十萬。在閩東方言區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鎮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上一篇:民國時期有錢的大襟棉襖,是什麽料子下一篇:肇慶城東公園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