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漳州:和家人在壹起“搓圓”。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紅糖湯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出門在外的人都盡可能趕回家中,同親人團聚。搓湯圓、吃湯圓、貼湯圓,祭祖掃墓以及貼“消寒聯”等,都是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2、莆田:冬至暝“貼湯圓”。冬至前壹夜,莆田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冬至那天,大家壹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壹大粒壹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壹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
3、泉州:小年兜敬祖吃圓子。在泉州,有“冬至小年兜”的說法,冬至壹大早,家家戶戶要敬祖先、吃圓子。泉州風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
5、寧德:吃湯圓。寧德民間有在這天早晨吃湯圓的習俗。俗有“吃了冬節丸,冬天不怕寒”之說。
6、南平:糯糍粑。糯糍粑,是南平光澤諸多地方小吃中較出名的壹種,和福州的“米時”類似。它是用當地產的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籠裏或鍋裏蒸熟,然後倒進石臼裏,壹人用木杵舂,壹人翻動,民間俗稱“打糍粑”。糯米打到粘稠成泥狀,挑起不斷後,再加上壹些香油點潤,用手揉搓成壹個個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進裝有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滾過即可食用。
7、龍巖:冬至艾葉煲雞,包_餃。龍巖武平的冬至食物,最為普遍的是吃雞,用艾葉桿煲雞,熬出濃濃的雞湯,老人在碗底加上鹿茸粉,沖上雞湯拌勻,喝下去,這壹個冬天都不會感覺到寒冷。龍巖冬至有壹種獨特的美食—_餃,巴掌大,三角形,是將野苧麻或艾草搗碎,和糯米粞揉勻後作成皮,餡料則分兩種鹹甜兩種:鹹_餃餡兒通常會用冬筍絲、蝦仁、香菇混合炒就,也有單純以酸菜做餡兒的。
8、廈門:姜母鴨。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壹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壹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4、福州:吃米時。福州民俗中有搓冬至圓的習俗,也叫搓米時,是壹種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話發音為“細”,既代表團圓,又代表孝順的意思。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壹雙、紙花壹對等。祈福來年好運,故而成為福州冬至傳統中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