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福建這邊有什麽傳統武術的拳種嗎,福州有沒

福建這邊有什麽傳統武術的拳種嗎,福州有沒

福建的拳術很多;

自然門·

自然門在福州流傳甚廣,已經深深融入福州民間土壤,成為悠久鄉土文化的壹部分。福州歷年產生不少全國武術奪冠者。

詠春拳·

詠春拳是福建南少林五枚師太所創。清朝初期,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退守臺灣,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死了很多,村裏更多的是孤兒寡母。同為反清誌士的五枚師太,為了幫助這些弱女,創了壹套拳法傳授給她們。

五祖拳

五祖拳發源於泉州,全稱“五祖鶴陽拳”。創自晉江人蔡玉鳴。在本地南少林拳系中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術,被頒布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

達尊拳

達尊拳是福建地方拳種,該拳是開元寺僧眾習武之術,故稱達尊拳。達尊拳多用掌法,爪法亦多由掌法變化而生,講求擒、搭、扣、拿的指腕之功夫。拳法多用彈拳,扣拳等,達尊拳註重基手(橋手)的硬功操練。

少林花拳

少林花拳即泉州少林花拳。據傳源於泉州東郊少林寺,原屬少林寺護寺拳藝之壹。

五枚花拳

五枚花拳是不多見的南派內家拳術的壹種,是歷史上尊稱“少林五老”之壹的五枚大師,將少林梅花樁技法融合其他功法而創設的拳種。少林五枚花拳宗法自然,它以花與四時節氣的關系寓意剛柔與技法之變化。它十分講究勁道和勁法的運作,力擯拙力和僵勁。

白鶴拳

又稱永春白鶴拳。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創始人為福建福寧州北門外方七娘。永春白鶴拳以鶴為形,以形為拳。演練時上下起伏,神氣流暢,動作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彈抖力足;講究以氣催力,以聲助力,吐氣生威,運手柔,著手剛;手法短橋多變,步法走閃靈活。

太祖拳

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傳,故稱太祖拳。南派太祖拳法,在泉州地區是傳播最廣的南少林拳種之壹,以硬攻直進為上策,剛柔相濟,以剛為重,富陽剛之美。推拳響勁,硬弓硬馬,拳勢激烈。器械以棍術最著名。現主要有習藝堂、登龍堂、武藝堂三個分支。

福州鶴拳

風格各異,套路繁多,拳理和技法自成體系的飛鶴、鳴鶴、宿鶴、食鶴和縱(宗)鶴。

龍拳

亦稱“龍樁”。南派少林拳術。據拳譜記載,龍拳源於清雍正年間南少林寺和尚林鐵珠,傳至該寺寺僧仙遊人朱山,字世德。朱後以余祈賢得其悉心指教,全盤繼承並加以文字總結和廣泛授徒。龍拳特點兇猛、速疾,搖身多變,拳勢劇烈。

虎拳,即虎形拳也稱虎樁,是福建地方拳。南派少林五種象形之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系仿效虎之撲食、跳躍和奔竄等動作,結合武術技擊、健身而編創之拳種。

地術犬法又名狗拳、犬法、地攻拳、地龍經等,是福建省特有的珍稀拳種。該拳主要是模仿狗的奔、竄、撲、躍、滾、翻、撐、仰、蹬、臥、閃、抖等動作形象和特點,緊密地結合攻防技術動作,突出“奇、巧、變、輕、速、硬”訣,講究上、中、下盤功夫,是壹種技擊性強、特點突出、風格別致的拳術。

上乘梅花拳,福州俗稱“上乘梅”,通稱梅花拳,系攻擊型拳種,既有南拳強烈的內運氣,又有北拳大幅度的全身動作。據傳,清末“旗人”通寶逃荒路過福州,被王家收留,感其恩,遂將其秘傳梅花拳傳授王金城,後由王鼎(夏蓮)幾十年精心鉆研,去粗取精,兼收並蓄南北各家之長,成為如今之“上乘梅花拳”。

獅拳,或稱金獅拳、獅法,又稱福州萬壽橋獅法。屬南派少林寺韋陀門派支流之壹。該拳於清乾隆年間始於福州流傳。後由連江縣丹陽鎮魁俊九傳福州中醫師陳耀華,陳傳紀灼俤。該拳系仿效獅子跳躍、戲球、撲食、青戲、奔串、搖頭、擺尾和吼叫等動作,結合武術的攻防意識和功力而形成之拳術。

牛拳

簡介:牛拳,又稱牛法。相傳此拳源於永泰縣。至清末民初,福州郭孔熙得此拳,流傳福州。牛拳系取牛之形意為拳,突出以剛制剛。手型以拳為主,步型以三七步為主。

雞拳又稱雞法。南派象形拳之壹。相傳該拳為永泰埔嶺村謝友生所創,故俗稱為“埔嶺雞法”。後傳林文詩、謝東上等人。謝東上傳門徒謝寶匡(埔嶺四)等人,後傳入福州郭孔熙。此拳系模枋雞飛走鬥之拳種,其以柔克剛,以巧制勝為主。由於雞拳多用指法,講究指功,故又稱其為“壹枝香”,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

女人拳系閩侯南嶼芝田村周振祥所傳,福州郭宅村郭孔熙得其真傳。此拳模仿古代婦女日常生活中的姿態,是壹種以柔克剛,以快勝慢的拳法。以靈活步法、密集的手法和穩蔽的各種肘、膝沖撞、腰胯擠靠等技法,以達技擊效果。此拳所傳僅壹個套路二十六個動作。女人拳練者極少,目前已頻失傳。

蟳法

簡介:蟳法,又稱東孔蟳法。系福州郊區郭宅村郭家祖傳拳法。由郭宅村郭道根始傳,僅傳其子郭時炎、郭中規、郭孔熙等人。極少向外流傳。蟳法拳法激烈,靈活快速。具有南拳的剛勁多變和北腿的靈活迅猛之特點。是“南拳”和“北腿”相結合特殊風格的拳法。

流行區域:福州郊區及建陽部分山區。

儒法

據《福建武術拳械錄》記載,閩越古都4位儒士習得源於唐代梨山老母8個女徒弟所傳的內家拳中的雞、狗、魚、儒四拳法,集上、中、下盤為壹體並用老子的“無為而治觀”“有無觀”“運動變化觀”“動靜觀”和“虛實觀”等哲學思想貫穿於武學拳路中,形成獨特的儒士之拳——儒家拳。

魚法

簡介:閩侯南通陳文茂(康八司),年輕時隨壹和尚習得此拳,後在福州設館授徒。另福州陳培官得魚法於泉州關帝廟,回福州後傳何國華,何又傳塗基清等人。魚法風格特點為仿魚或魚翁生活習性之形與意。

猴拳系仿效猴子敏捷、機智、靈巧、好動之特征,結合拳術攻防意識而編創之象形拳。猴拳有南、北之分。福州所傳猴拳屬南派猴拳。跳躍翻滾動作較少,主要講究技擊。此拳由閩侯天洋村崔達年所傳。崔達年傳福州潘祥松、王家坤等人。

六合門

六合門系北派少林長拳,所謂“六合”,即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該拳早年由河北滄州青雲店神槍劉德寬(鏡遠)傳於趙鑫洲、趙傳與萬籟聲,萬傳與洪正福等人。此後該拳在福州流傳,已達半世紀之久。

鳥跡拳為仿百鳥之跡麗自成壹套象形取意、攻防兼備之仿生拳。該拳系福州鄭瑞仿百鳥跡結合舞蹈中人體關節潛能,融匯攻防意識而創編的象形仿生拳。該拳於70年代末期始廣為流傳。該拳具有雀類穿空竄地、輕巧快捷為其特點,並有現化拳理及練功之法。

文拳,為楊忠忱所創。楊忠忱出生於閩東武術世家,根據自己身材矮小的特點編創壹種以柔克剛,以小制大的拳種——文拳。文拳又分為內文拳和外文拳。外文拳特點是:步穩勢烈,發勁剛脆,發聲助威。內文拳特點是:以小制大,以柔克剛,壹招多變。

連城拳源於福建,又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內又可分“黃家拳”和“巫家拳”兩種,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清代隔田村拳師黃思煥經多年鉆研,取各家所長,創造的。連城拳急促淩厲又舒展大方,防守嚴密而發勁雄厚。不僅具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華,更兼有南方眾家拳法的特點,是壹門風格獨特。

虎尊拳因發源於永泰縣,因此又稱“永福虎尊”。尊字取意虎為百獸之王,虎字指將虎形融為拳意。此拳系清乾龍年間李元珠所創。李自幼習武,精於牛法、獅法等諸般拳藝,在此基礎上,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貫之以理,融為拳意,精心創編虎尊拳姆〔即母拳,指第壹路拳〕。

南佛拳又名道夫拳。清乾隆年間,永春李安海將此拳傳與福州方卿縉。卿縉之孫道夫,自幼隨祖父學得南佛拳,技藝日精,飲譽鄉裏。故世人以“道夫拳”稱南佛拳。南佛拳以儒、道、佛三教之精倫為拳理依據,即善揚儒家之氣,收道家之功,蓄佛門之心。在技擊中以守為攻,佯敗取勝。

畬家拳,流行於福建福安縣頗負盛名的“武術之鄉”的金鬥洋畬村。據傳,它與南少林武術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畬家拳的特點是:步穩勢烈、發力短猛、防守嚴謹和進攻多用指、掌法;並具有形威、力猛、馬(即“步”)實、手狠的風格。它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別具壹格。

流行區域:福安縣壹帶

:邱鶴拳流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清嘉慶年間,福建安南人林興,自幻習武,弱冠之年武功卓然.且又廣結武林同好,得到山東、四川等地拳師的悉心指導,受益匪淺,在綜合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創編了邱鶴拳,林興時值二十八歲之年,因打擂傷人後出走,途居福安縣浮溪村。並將武技傳與傭人張呂燦,張又傳浮溪十二門生。其後,各門生又在各地設館授徒,使邱鶴拳在閩東壹帶廣為流傳。

俞家拳

抗倭名將俞大猷(泉州河市人氏)傳下古拳,是巖嶺村世代相傳的壹種古樸的南拳,是俞家拳獅燈舞的重要部分。

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又名長拳,亦名十三式。相傳是北宋末年由道士張三豐經過整理內家拳所創,之所以稱為“原式太極拳”,就在於它古老原本、樸實無華,某些動作甚至還帶有外家長拳的風格,是壹套內外雙修,剛柔相濟,陰陽互助,體用兼備,技擊性較強的典型傳統武術。

安海法

醉羅漢安海拳亦稱安海法,是南少林十八羅漢之壹,法號“安海”的僧人所創。

  • 上一篇:相聲有新人最終排名
  • 下一篇:賢妻良母的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