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壹輩看來,“電影感”其實是壹種“膠片感”,有壹點點做舊的痕跡,有壹點點顆粒感;
可實際上,它是通過道具、鏡頭語言、聲場、構圖等元素營造出來的壹種有故事性的氛圍感。
所謂電影感,特征是“畫面更生動,暗部更深,白場更明亮,細節不丟失”;
手機拍攝,是可行的,比如在蘋果的新春系列短片(陳可辛《三分鐘》、賈樟柯《壹個桶》)。
而質感,原指雕塑、繪畫等藝術品所表現的物體的物質真實感,在攝影裏則是成片的細節層次上面的表現。
例如皮膚的柔嫩或粗糙、牛仔的硬朗,首飾的光澤、玻璃的透明、鋼鐵的堅毅硬重冰冷、絲綢的絲滑飄逸等等。
但電影質感的核心在於:真實的故事感+人工燈光+和諧的色調等。
·真實的故事感
電影感還存在於劇情、運鏡、後期、手法、BGM等等,這就和“人”有關,正所謂電影中壹窺人生百態;
「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所以器材不重要,重要的是鏡頭後面的腦袋,壹花壹樹,壹人壹景,壹動壹靜,都是妳鏡頭中的故事。
“照片是有魔法的,它是壹份未來待拆的禮物哦!”
畢竟好的影像作品,是能夠讓觀者領略到作者的心態和情感的,帶來***鳴。
·人工燈光其次,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
電影感有大部分是由於燈光,精心布置的人工燈光,會帶來比較強烈的影調層次,展現壹種現實生活難以看到的戲劇性畫面之感。
就以“電影感"人像為例,需用照片去講故事,註重場景和情緒的融合,即多思考場景下應表達怎樣情緒狀態。
尤其是“破夜前行”“打破光的規則”等夜晚拍攝的照片會給人壹種神秘、魔幻或浪漫的感覺。
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杜琪峰的《PTU》,就有種強烈的光影節奏。
·和諧的色調隨後,我理解的色調和諧即是照片顏色風格成熟,用人話說就是看了舒服;
在調色之前,就要確定照片的風格,采取的色調是哪些,譬如日系小清新那種作品,普遍的特質是鮮艷明亮,這就要求妳提高亮度和陰影度。
具體調色思路:整體調性偏暗,暖色便橙,冷色偏藍;其他色彩低飽和,統壹整體畫面協調;加顆粒、暗角、輕微褪色,打造膠皮感。
這也稱賦予“電影色”,也就是妳獨特的風格偏色,比如《重慶森林》偏青藍、《怦然心動》偏洋紅,具體看內容題材或情緒內涵。
總之,恰當的調色往往能配合畫面提升作品的情緒表達,以及增強作品畫面的質感。
最後,畫面比例、色調、打光,都是為故事感服務的,替情節打工。
拍好片的關鍵仍是多拍,多看,多思;揣摩經典影片的構圖,運鏡和光線,試著模仿和臨摹。
可好的照片貴在既真實自然,又經過必要的、高水平的加工,後期的剪輯增色,也不可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