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秦始皇陵東側衛.5千米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壹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湧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湧後盛贊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1980年 9月,新華社記者王兆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題為《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湧博物館巡禮》的文章,第壹次公開給秦兵馬湧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桂冠。
據《史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沿驪山營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繼續驅使全國各地70萬人修築他的陵墓,歷時***達36年。墓內窮奢極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內設有機弩矢,以防盜掘”。關於兵馬俑的制作原因未見歷史記載,所以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有的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和宣揚統壹大業的紀念碑;更有人認為兵馬桶不是秦始皇陵的壹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時制造的,是始皇用來護送他母親董太後之靈回老家邯鄲的。
從發掘的兵馬俑來看,壹號坑應是右軍,二號坑應是左軍,四號坑(空坑)就是中軍,三號坑似是統帥三軍的指揮機關。它們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統壹六國的雄偉軍容。現秦始皇兵馬湧博物館所見到兵馬俑是壹號坑的兵馬俑,它們排列有序,***同形成壹個面向東方的長方形軍陣。東端為三橫列面東的武士湧,每列70個,似為軍陣前鋒。隨後是緊接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主體其它三側各有壹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確,似是側翼衛隊。他們組織嚴密,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給人以壹種森嚴壁壘之威勢。秦兵馬俑為什麽都面向東方呢?這可能與狹小的關中平原已無法容納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關,向東,該是壹種開疆拓土的欲望。
二號坑是壹支完整的攻擊型精銳兵團,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陣”,它的作用是沖擊、包抄和追殺。其軍陣左前方是壹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環繞其外,跪射湧居中。當兩軍迅速接近時,立射湧完成射擊後立即跪下裝填,此時,跪射湧則迅速起立再射,輪番攻擊,其速度與威力迅猛無比。其軍陣側翼與後方是壹支騎兵部隊,當弩兵射住陣腳,騎兵即從側翼沖擊,快速闖人敵陣,隨後陣中的8列8排車兵跟進擴大突破口。車兵之後,則是大規模的步兵跟進,以圖徹底摧毀敵方。
秦兵馬俑被發現以後,壹時聲震海內外。凡來中國參觀訪問的各國元首或領導人,無不以能參觀兵馬俑為壹大樂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國前總統卡特、裏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蒙代爾,丹麥女王格麗特二世,前民主德國總統卡斯滕斯,德國總理科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國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觀瞻嘆賞,不僅如此,秦兵馬湧還遠渡重洋,巡遊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
然而有人或許會問,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視為世界奇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事實來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驚呼的結論。
我們知道秦兵馬俑這支帶有真刀真槍的千軍萬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銅劍出土時非但壹點沒有銹,而且還是閃閃發亮。經測定,它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並含有十幾種稀有元素,所以其劍堅硬鋒利,富有彈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登峰造極之境地。劍的表面經過鉻化處理,所以閃閃發亮,這種工藝,1937年德國才發明,1950年美國才掌握。
關於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也令今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C至1200C,燒成後比原件要收縮5%以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陶湧、陶馬卻無壹件出現裂紋和變形。據說,如今的工藝師們曾想復制壹匹原大的陶馬,卻壹直沒有成功。另外,人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成份進行了分析,其中發現紫色的成份是矽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從未發現過,人工合成壹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功,應用則在90年代才開始,不知當時這種紫色是如何制成的。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沈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樸、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壹。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征和準備迎接戰鬥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再從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出上的兩乘大型銅車馬來看,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壹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壹個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壹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管相間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24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壹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從出土文物的數量來看,秦兵馬俑坑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多彩。據粗略統計,三個坑***出土陶湧7000余件、陶馬4000余匹、戰車100余乘、兵器數十萬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驚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我們再來看壹下人類文化發展較早的羅馬古國,在公元78年 8月24日下午,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洪挾帶著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形成壹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沖去,很快地把壹座古城——龐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沈睡了1900年之後,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了。清理後發現,1900多年前的龐貝城內有長達4.8千米的石砌城墻,城內有4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鋪街道上,留下了馬車的深深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雕有塑像的街心噴泉、宏偉的奧古斯都廟宇、農牧之神殿等,都顯示了古龐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寶劍與意大利龐貝城出土的石築、石器相比,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銅劍、銅車馬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有的專家看了秦兵馬俑後,感慨地說:“由於兵馬俑的發現,中國的冶金史要重新寫了。”
總之,秦兵馬俑以它奇偉的軍陣陣勢、高超的雕塑藝術、發達的科學技術、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世界。秦兵馬湧的逼真寫實風格,具體地把兵馬俑強悍的氣質、鬥爭的意誌、地方特色、良馬特點、將士個性,表露無遺,並以其巨大的體形、超常的數量、絕世超群之氣勢、發達的科學技術來震撼人心,壓服強者。
難怪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6年10月 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從小愛好考古、還親自 去過壹些國家參加考古研究和考古發掘,她來到展廳時,心情激 動地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雄偉的場面。這裏的壹切給我留下廠永恒的記憶。”
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壹走進展覽大廳,便高興地驚呼“不得了,不得 了”。他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裏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向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稿:“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鬥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壹個歷史的開端……”托平的報道震驚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