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王的輝煌
秦始皇時期的建築風格進入了宏偉壯觀的時代。
①阿房宮
阿房宮乃是秦代建築之代表。
史記上說:“始皇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巔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淩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抵營室也。”秦始皇命70萬刑犯造阿房宮,但這個偉大的工程在他的生前未能完成,而且不幸的是,項羽攻占鹹陽後,把阿房宮付之壹炬,大火連燒了三個月。當時有所謂關中三百、關外四百的宮殿,其宏麗盛大由此可見壹斑。
②未央宮
漢代的建築日趨典雅華貴。其中尤以未央宮最為壯觀。《三輔黃圖》上說:“漢未央宮,周圍二十八裏,前殿東西五十丈,至孝武以木桂為芬_,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雕楹玉,重軒鏤檻,青銷丹墀,左堿石平,黃金為壁,間以和土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
另外,在漢武帝時建築的柏梁臺,臺上建壹個捧承露金盤的仙人銅像,大有七圍,高二十丈,同時建了許多樓閣,如首山宮、建章宮、明光宮等,都極為奢華。
秦漢以來出現的亭臺樓閣,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建築物上的裝飾可稽考的有:屋頂上的屋翼、飛檐,屋脊兩端的瓦獸,門上的門環是銅制獸頭型,天花板上畫著鳥獸的圖形,這些裝飾反映了漢代人崇尚靈動的審美風格。
2.在戰亂中尋找永恒——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寺觀建築
①佛教寺院的出現
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寺院的建築開始出現,最早的是漢明帝時修建的白馬寺。寺院在建築樣式上仍然是沿用中國本土的布局。
阿房宮圖(局部)自三國後,北魏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尊奉佛教為國教。當時的社會處在戰亂之中,人們為求安身立命,便在信仰上尋求寄托,於是形成壹種崇佛的風氣,佛寺的建築壹時勃興。據《洛陽伽藍記》所記載,自漢末到晉代永嘉時期,***建佛寺四十二所,到北魏時在京城內外就有壹千多所。由此可知,建築是人們對文化和信仰的最具體的表達方式。
北魏時的佛寺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太後建的永寧寺。據《洛陽伽藍記》所記載:寺中有九層佛塔壹座,架木為之,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去地有壹千尺。剎上有金寶瓶,可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眾;盤之周匝,塔之每角,皆垂有金鐸,合上下***有壹百二十鐸,鏗鏘之聲,聞數十裏。佛塔的北面有佛殿壹所,形如太極殿,中有丈八金像壹軀、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兩軀、織成像五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又有僧房壹千余間,雕梁粉壁,青繅綺疏難得盡言。如此壯美的寺院,竟然毀於火災。
②中國最早的塔
塔,梵語稱“浮圖”,是寺中的主要建築。塔的最初概念和形式是源於印度的“竄堵坡”,即為藏置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由臺基、覆缽、寶匣和相輪構成的實心建築物。塔為佛教徒信仰和膜拜的對象。據《魏書·釋老誌》記載,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洛陽,並於西門外建白馬寺。明帝死後,葬於西北的顯節陵,內建壹印度式塔。這是典籍中記載的我國最早的佛塔。
塔傳入中國初期,具有明顯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響的東南亞佛塔造型風格,但很快就與中國的建築結合起來,特別是與中國早有的木構的樓、臺或石闕等高層建築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了民族趣味。中國式佛塔形式多樣,造型豐富,有密檐式、樓閣式等。河南登封的嵩嶽寺塔為國內現存最早的磚塔,塔建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平面呈十二角形,有檐十五層,相輪七層,高達幾十公尺。盛世風範——隋唐時期的建築藝術
1.城池與宮苑建築
①規劃嚴整的唐長安城
唐代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長安城是在大興城的基礎上建造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規劃最嚴密的城市。
大興城由著名的建築家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僅用壹年就建成了,唐建國後以此為都並更名為長安。
趙州橋長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門,周長36.7公裏。唐太宗在興建大明宮後,全城面積達87平方公裏。城中北部為宮城,另建有皇城,皇城內左有太廟,右有太社,並設中央衙署及其附屬機構。皇城的建制自此才得以完善,後代多沿襲此制。
城市的道路如井字狀,南北幹道11條,東西14條。通向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穿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廓城內劃分為110裏坊,裏坊有4種規模。士農工商乃至高官,均在坊內居住。佛寺、道觀也遍布市區各坊。市坊內有井字街,分市為幾個區。店肆臨街而設,依行業而集中。
另外,長安規劃很註意利用地形,將城東高地“六坡”布置為官署、王府和寺院,以利於控制全城,拱衛宮城,並把曲江池劃入城市,這也是壹項開創性的規劃設計。
②宮殿建築
隋代的建築在追求享樂的隋煬帝時代又達到了壹個高潮。為了達到享樂的目的,隋煬帝不惜奴役萬千黔首,造宮殿,掘運河,其中最著名的建築就是“迷樓”。韓促所著《迷樓記》中說:“近侍高昌秦日:臣有友項升,浙人也,自言能構宮室。翌日召而問之,升曰:臣乞先進圖本。後數日進圖,帝覽大悅。即日詔有司,供其材木,幾役夫數萬,經歲而成。樓閣高下,軒窗撩映,幽居曲室,玉欄朱閬,互通聯屬。四環四合,曲屋自通,千門萬戶,上下金碧;金虬伏於棟下,玉獸蹲於戶旁;壁仞生光,瑣通射日,工巧之極,自古無也人深入者,終日不能出。召以五品官賜升”可惜這座為享樂而構築的樓閣宮室,遭到與阿房宮同樣的命運。唐太宗進駐長安,見迷樓後,說這都是以民脂民膏建造起來的,於是下令將它焚燒了。
③唐代的建築制度
唐以來的宮殿佛寺建築,基本上是承襲舊有的式樣,但在建築造式上卻打上了權力地位的烙印,更加明確了住宅的造式因官階而定的制度。稽古定制上記載了唐代的建築制度,凡是在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室舍不得過五間九架,廈的兩面的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五間七架,廈的兩面的頭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不得過壹間兩架;王公以下及庶人第宅,不得造樓閣;庶人所造房舍不得過三間四架,不得輒施裝飾。
唐代對建築進行了等級制度的規定,於是建築成為統治王權的象征。
2.展現精神之美——隋唐時期的寺觀建築
道教的建築在唐代最多,當時天下道觀有1600多所,道觀建築大體遵循中國的宮殿、壇廟的傳統,壹般是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和樣式,由山門、供奉神靈的殿堂、齋醮祈禳壇臺、講誦經之室、居住室等幾部分構成。規模比佛寺小,可惜至今已無完整的遺跡。在中國唐代的寺觀建築中,佛教建築尤其壯觀。現存最大的唐代佛教建築是五臺山的佛光寺。佛光寺大殿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鬥拱宏大,出檐深遠。大殿的建築具有很強的秩序感和整體感,建築的空間與造型也配合得十分默契。佛光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殿堂之壹,造型精美,格調雄健昂揚,雍容大度,為中國建築中的精品,同時體現了佛教的博大精灤,更是時代風貌的絕妙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