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市場時期
(1978年之前)
意識形態和階級鬥爭是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市場元素被當做批判的對象
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1957)
通過革命式的全民動員和和領袖崇拜來維護合法性
計劃經濟傳統模式
市場覺醒時期
(1978年—1992年)
對市場的態度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商品意識開始覺醒,但非公有制經濟仍然僅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同富裕”(1984) ;
“發展是硬道理”(1992)
將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提高生產效率當做政治任務來抓;
仍然相信可以全面提高國有經濟的績效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壹次重大調整的起步階段
市場崇拜時期
(1993年—2002年)
明確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目標;非公有經濟開始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題;貧富差距逐漸加大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1993);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2002)
存量改革開始,國有企業開始大量改制裁員;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開始試行完全的市場化改革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壹次重大調整的深入階段
反思市場時期
(2003年至今)
市場化的弊端開始暴露;貧富差距開始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對市場化改革的原有***識被打破,需要通過政策調整重建新的***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6);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2007);
“深入學習和貫徹科學發展觀”(2007)
國家開始加強財政汲取能力,並將財政支出更多地投向社會福利領域;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的徹底市場化改革開始出現回潮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二次重大調整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