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薄弱。概念模糊是我們中國人致命的思維弱點,概念模糊為偷換概念、轉移話題和詭辯術留下了空間。並且,輕視概念是不可能對範疇產生興趣的,也不可能上升為抽象邏輯思維。所以,中國傳統思維特別依賴於感覺,重視具象的知覺。而西方人重視邏輯思維,中世紀的西方盡管受到宗教思想的禁錮,但始終沒有放棄對哲學和思維科學的探索和研究,繼續向著理性方向發展,在文藝復興後形成了龐大而精深的哲學和思維科學的體系。
(二)思維方法混亂而僵化,具體表現是:形式和內容脫節,理論和實踐脫節,道德和行為脫節,內心和話語脫節,甚至發展到臉和面的脫節,臉皮和面子居然不是壹回事。概念的模糊,思維的混亂,辯證法的濫用,產生了各種互為矛盾的思想理念,因而我們中國人什麽樣的思想都能接受,什麽樣的信念都能接受,甚至什麽樣的信仰都能接受;不管對錯如何,只要實用就行,而且僅僅是眼前實用就行(易中天先生也認為,中國文明的特點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
楚漁先生可謂是對中國人“情到深處人孤獨,愛達極致心落寞”!我想,所有致力於中國國民性改造的先輩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這種孤獨與落寞會更甚!
我補充ー下楚漁先生的觀點。中國傳統的重感性經驗的具象思維在古代的中國農業化社會“靠天吃飯,靠經驗取勝”的大環境中,有著其獨特的實用性優勢,並且其生產經濟包括農業生產、絲綢生產、陶瓷生產等領先世界證明了其效用性。但當近現代西方的重理性邏輯的抽象思維從量變到質變,大量地、系統性地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首先進入工業化社會,並且快速發展時,中國傳統的重感性經驗的具象思維就顯得落後於時代。而在更加數字化和抽象化的信息化的當代,以及可以想象的人工智能化的未來,中國人若固化在傳統的重感性經驗的具象思維中,那麽很有可能被時代所拋棄!
“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是著名的徹底經驗主義者休謨提出的命題,這個命題在重視經驗的作用這點有其合理性,但它否定理性規則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這對當代以及未來的科學發展和科學創新,起著ー種阻礙的作用。
思想沒有內容則空,直觀沒有概念則盲。感性經驗(直觀雜多表象)和理性邏輯(概念化、數學化)的結合,才是科學發展和科學創新所必須的,而且更是ー種必然。
中國傳統的重感性經驗的具象思維在當下仍然很強大、很堅強!要想走“感性經驗的具象思維”與“理性邏輯的抽象思維”結合的路,也許可能是寂寞的、孤獨的、小眾的,但這終須是要走的,向前壹小步,文明壹大步!
“茫茫夜空空寥廓,熙熙人海海遼闊?”寥廓的夜空是壹種客觀存在,空而不空。但是人海中的人,象海那樣遼闊嗎?正視我們存在的問題,不是負能量,而是為了更正確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