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氣壹到,意味著夏天就將開始,此時的溫度明顯升高,炎暑降臨,同時農作物也靜茹旺盛生長,因此夏天是壹個生長的季節。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壹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壹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立夏的習俗壹、立夏蛋
二、煮鼎邊做夏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壹天煮鼎邊,不光是壹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壹起品味。像涮鼎邊壹樣,壹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裏的傳統美德。
三、秤人
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鬥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托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
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鬥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壹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壹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梁上掛壹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四、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壹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壹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五、鬥蛋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壹個壹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壹,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註夏。
六、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七、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壹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壹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壹堂***飲。
八、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壹樣光滑。
九、吃烏米飯
十、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面食
十壹、厭祟避蛇
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汙,還以皂莢人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舊時五月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清光緒年間雲南《騰越州誌》也說:立夏日,插皂角枝、紅花於戶以厭勝,圍灰墻腳以避蛇。
清代《浪穹縣略誌》記雲南大理壹帶風俗: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與其它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門前插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