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立春手抄報內容

立春手抄報內容

立春手抄報內容

 立春手抄報內容,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手抄報吧,在壹些特定的節日中,比如在立春的時候,人們也會做手抄報,手抄報除了繪畫以外,內容也很重要,下面是立春手抄報內容。

 立春手抄報內容1

  立春簡介

 二十四節氣之壹。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壹,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壹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壹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遊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打春牛、搶春

 打春牛,在民間又稱為“鞭春牛”、“鞭土牛”。這壹習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禮記·月令·季冬》中記載的“命有司大灘,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應當是古代“打春牛”的濫觴。

 到了唐代,“執杖鞭牛”的習俗又成為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杖鞭牛”,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後,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詩人元鎮的《生春》壹詩中就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這恐怕就是對當時這壹習俗的生動描繪。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了《土牛經》之後,這壹風俗更是廣為傳播和流行。清康熙時期的《濟南府誌·歲時》中對打春牛習俗的記載更加詳盡:“凡立春前壹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替春花。裏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I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灘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絡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看來,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動中,官方和民間還有眾多的其他祈豐驅災活動相伴。

  春打六九頭,備耕早動手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第壹個節氣。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便是萬物復蘇的立春之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立,建始也。”從天文學角度,立春之日,春的序幕正式拉開,而春夏秋冬四季,也由此進入新的輪回。

 立春之後,白夭漸長,太陽漸暖,降水也逐步增多。而此時,油菜抽苔,小麥拔節,小春作物長勢加快,需要及時澆灌,及時追肥。大春備耕工作,也進人了緊張的倒計時階段。對於莊稼人,“立春”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十分重要,它關系到未來壹年的天景和收成。因此有關立春的諺語,在二十四節氣中,相對數量更多些,可見先人對立春的重視。而這些諺語,又多集中在氣象、生產等方面,表現出先人對壹年光景收成的期盼。

 立春手抄報內容2

  立春的'由來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壹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壹個古老的節氣,也是壹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壹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壹,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壹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壹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壹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壹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z f正式下了壹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壹為春節。

 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壹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的氣候差異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壹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壹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壹聲雷,壹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壹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立春的習俗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壹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立春”這壹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壹天要吃壹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壹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民俗專家表示,壹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壹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壹種風俗。

 相關專家表示,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托著人們的希望,所以各地仍會有壹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掛風車、踏青等。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壹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壹般,要格外隆重地慶祝壹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壹說。現在,壹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壹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立春這壹天,中國民間還習慣吃蘿蔔、姜、蔥、面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壹天要吃壹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間“咬春”的另壹種食品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立春手抄報內容3

  立春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壹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壹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壹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壹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壹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立春的詩詞:

  1、《立春》·左河水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2、《立春》長卿

 誰家二月煮新絲,壹江黃鯽應不識。

 明日倘或桃李曉,莫問老梅知不知。

  3、《詠柳》(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題望苑驛》(唐代)溫庭筠

 弱柳千條杏壹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5、《涼州詞》(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上一篇:矯正牙齒用金屬牙套需要多少錢?
  • 下一篇:粵菜的八大菜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