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壹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裏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臺。迎春隊伍中的人壹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壹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壹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壹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壹定要打牛了。
二、擡春色
據《粵遊小誌》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壹種稱為“擡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擡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壹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壹人立在臺上,然後紮著壹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紮壹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壹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壹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壹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壹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壹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壹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壹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幹之類,裝在餅內,卷作壹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壹種是甜的,用幹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
立春習俗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壹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壹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壹個古老的節氣,也是壹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壹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壹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壹稱春官,壹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壹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壹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壹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壹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壹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壹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壹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竈,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壹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壹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鬥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壹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中國食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