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文化內涵:
文化意蘊: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沈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裏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壹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鬥”的節奏。
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儀式感: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
赤忱的愛: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磅礴力量。
傳承責任: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傳承好發揚好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