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近,幾乎可以聞到艾草、菖蒲的香味。下面是的我為妳整理的端午節的意義,希望妳喜歡!更多端午節的意義請關註節假日欄目!
端午節的意義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獨特的節日內蘊,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也是如此。
說到端午節,屈原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人物。因為端午節的壹些習俗,比如吃粽子,就和屈原直接有關。
相傳當年屈原看到楚國山河破碎,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江。百姓為了不讓河中魚蝦吞噬屈子遺體,將飯團紛紛投入水中;又怕飯團被蛟龍所食,遂將其包裹起來。這就形成後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和節日包、食粽子的習慣。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習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於是挑撥離間,而懷王亦不明察,結果?王怒而疏屈平從此疏遠了屈原。
事情至此,可能會有各種結局,比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戰國時期,自由遷徙恐怕也不是困難的事情。但屈原偏偏不是這樣,?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壹悟,俗之壹改也?。?即便懷才不遇、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自己的楚國,心裏掛念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壹天醒悟,世俗總有壹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而且反覆考慮這壹問題,在他每壹篇作品中,都能表現出這種情懷。然而終於無可奈何,不能如願報效國家。
於是,這位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披散頭發、臉色憔悴,來到了汨羅江邊。在這裏,他和壹位漁父有過壹次震撼心靈地對話?
漁父:?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人見放。?
漁父:?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漁父的意思非常明確,他是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麽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沈醉,為什麽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麽要懷抱美玉壹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也答得幹脆:?剛洗過頭的壹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壹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說完懷抱石頭、投江而死,沒有壹點折腰妥協、同流合汙的余地。
後世人們祭奠屈原,以至形成壹個傳承久遠非常隆重的節日,其原因,就在於他關心民瘼、忠於祖國;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無私無畏、信仰堅定;英雄氣概、視死如歸。當然,屈原的選擇也是他性格的必然。對此,晚於他140年出生的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就對此不以為然。他在遭貶赴任長沙途徑汨羅江時,寫下非常有名的《吊屈原賦》,其中就有?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遊歷九州任擇君,何必對故都戀戀不舍?)但是司馬遷說,我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沈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棄官和得官等閑視之,正是屈子偉大的地方。現在想來,如果他不投江,他就不是屈原;他是屈原,壹定就是投江的命運。這是他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屈原對於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剛正不阿、潔身自好,不正是需要的品德?堅定信仰、毫不動搖,不正是應有的忠誠?憂國憂民、家國情懷,不正是亟待的擔當?由此就能看出,端午節?推而廣之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是假日經濟的?獵物?,更是根脈代代傳承的基因。千萬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稀釋了文化的結晶,淡漠了文化的傳承。
再說幾千年來,圍繞端午節已經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澱。比如在詩詞創作方面,就有輝煌傳世的作品。宋代韓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形象地寫出了古人對粽子的喜愛。北宋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葉裏黃驪時壹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則把端午節粽子飄香,人們***飲菖蒲酒的場景描繪得生動傳神、極具美感。陸遊筆下的《乙卯重五詩》:?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更是文字華麗,把端午歡樂極盡鋪排。
此外,北宋張耒的?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雖則數語,但悲苦淒情紙面凸顯。不惟宋代,唐代也有膾炙人口的名句。唐代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達了作者端午時節對屈子的懷念之情,對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撻。唐代以降,亦是如此。就連偉人毛澤東也在1961年秋,寫了壹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壹躍沖向萬裏濤。?贊賞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獻身精神;壹部《離騷》終生喜讀。可以說這些詩詞,為端午平添了肅穆厚重的氛圍。
相關閱讀:
?
關於粽子的傳說與象征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壹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
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戰國時期人們把包含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於生命的?惡月?,這壹時節,各種能辟邪的物事紛紛登場
全民動員沐浴蘭湯、掛菖蒲、纏絲帶、喝雄黃酒辟邪保健,這是戰國時代端午節的場景。最早的端午節,其實與屈原無關,而是夏季驅除疫病的節日,可以說是最早的?健康節?。
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於煌介紹,戰國時期人們認為,夏至時節陽氣達到頂點,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並將逐漸強大。因此,他們把包含著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於生命的?惡月?。
正因為如此,在這壹時節,各種能辟邪的物事紛紛登場。人們除了搞大掃除,還要采回能辟邪的蘭草,泡在熱水中沐浴,稱為?蘭湯沐浴?。同時,還要在門上懸掛可以辟邪的菖蒲、艾蒿,在家中貼上鎮邪的艾虎或符圖,並在手臂上纏繞?令人不病瘟?的五彩絲帶。
五月是?惡月?的說法並非完全迷信。鮮於煌說,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沒的日子,加上天氣漸熱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因此人們采用各種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喝雄黃酒的習俗也是由此而來。在大家熟悉的《白蛇傳》中,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黃酒後現出了原形,可見在人們心目中雄黃酒辟邪的力量之強大。
?如果去除了其中迷信的成分,端午節的現代意義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辟邪?。?鮮於煌說,這種辟邪就是把過去壹些不好的?氣?,也就是人的某種不佳的狀態,通過凈化的方式統統去掉,換壹個全新的狀態,表達了壹種美好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態度。
端午節趣聞古代皇室生活奢靡。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清朝乾隆皇帝過節吃粽子的場面,就足夠有排場。
乾隆年間,端午節要擺粽子供、設?粽席?,表示人與神***同享用美味粽子。端午節當天,宮中幾乎不吃別的東西,用膳全部是吃粽子,所以叫?粽席?。普通人吃粽子,壹次吃上三兩個已足夠,乾隆皇帝面前卻要擺上壹千余個粽子,供他享用。據乾隆十八年的膳單記載,當年乾隆皇帝膳桌上足足擺了1276個粽子,堆起來像小山壹樣!另外,皇後桌子上也要擺上400個粽子,其余人等如皇太後、妃嬪等,待遇則要差壹截,他們的桌子上壹***擺了650個粽子。
這樣算下來,端午當天清朝皇宮中單是擺上桌的粽子,就足有兩千多個。再加上祭祀拜神用的粽子,供文武大臣們食用的粽子,以及分給太監宮女等的粽子,這壹天宮中的粽子消耗量極大。以致宮中的禦膳房都忙不過來了,不得不從別處借調幫廚的人,夜以繼日地趕工包粽子。
不僅如此,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歡心,廚師們還要絞盡腦汁開發新品種的粽子。從節日前10天起,廚師們就開始精心設計研發新型粽子,從外形、大小,到餡香選料等等,無壹不考究。直到新開發設計的粽子獲得了乾隆皇帝的滿意批示,廚師們心裏的壹塊石頭才能落地。對於精制的皇家米粽子,乾隆特意寫詩評價:?粽席蒲觴苓令辰,天中景物壹番新。?稱贊宮中粽子獨特的風格和味道。
吃粽子前,壹般還要做壹些小遊戲,?親教宮娥群角黍,金盤射得許先嘗?,即把許多粽子放在壹個大盤子裏,讓人們站在壹定的範圍內,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就先吃哪只。用膳時,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餐具。膳後用的茶果,是桑葚、櫻桃等適時的鮮果。
過端午節,宮中還有許多活動,例如演屈原沈江應節戲、圓明園福海內賽龍舟,以及端陽賞賜、各地進?端陽貢?等。乾隆賞的多為紗、葛、扇子、香餅、香包、香袋、宮佩等物件,還賞紫金錠、蟾酥錠、鹽水錠這些避暑藥品。這些雖非至寶,但也都是精細珍貴的好物件。
乾隆皇帝對端午節格外重視,曾下諭旨宣稱:以後每年五月壹日起掛五毒荷包。因此,清朝皇室的端午節其實從五月初壹就開始了,直至初六結束,壹連5天慶祝。初壹至初四這幾天,乾隆每日早晚膳用的粽子就有兩桌,每桌8盤,***計388個粽子。端午節這天,乾隆皇帝的穿著打扮也有講究。乾隆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藍棉紗袍、紅青棉紗繡二色金龍褂。另外,還要拴龍舟大小荷包和五毒小荷包。皇後、皇太後及宮中女眷頭上戴五毒簪、艾草簪,或綢布制的老虎簪。
端午節掛艾草習俗的由來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壹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壹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於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壹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壹束象寶劍壹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壹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壹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與朱扇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此東坡《雲幺令》上闋,描繪的是?天中節?景象,也就是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由來,說法甚多,有源於三代夏至節說、毒月惡日辟邪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甚至還有源於韓國的怪論,但絕大多數的漢人認同紀念詩人屈原的說法。
其實先秦時期人們視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五月五日乃符天數,午時為天中節,即?端五?或?重五?,相信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即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於是就在當日插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以蘭草沐浴、喝雄黃酒等驅毒除疫,順理成章避?端五?之忌而改稱?端午?了。
相傳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邑人爭相劃船撈救,並灑米江中,以免魚類傷食其身,而逐漸形成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傳統。端午食粽盛行於魏晉,家家門上插艾懸五色桃印,小孩佩香囊系五色絲在手臂,書赤靈符卦紙於胸口,還有龍舟競渡等廣為熟知的壹系列民俗活動。
端午節是由地域習俗、季節應變和歷史人物轉化而來具有壹定人文精神的祭祀活動,經過祖輩的層層傳遞和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高度認同,約定俗成。它所表現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首先它將頌揚愛國詩人屈原的浪漫主義情懷結合在壹起,龍舟競渡強調了只有齊心合力才能取得勝利的集體主義精神,並且崇尚個人衛生,利用傳統中草藥來強身防病,其核心的主題就是讓大家來嘗品種多樣、食材齊全的中華美食?粽子,總之端午節就是以人為本精神的綜合體。
明清之際,端午習俗深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他們更以書畫的形式陶冶其中,並將對應?五毒?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繪成?天中五瑞圖?,張掛於廳堂間,或用朱砂畫鐘馗像貼在大門口,以拔除不祥,出門之際行囊中總不乏放把張天師畫像的朱漆折扇。?但識扇中趣,何勞扇底風?,折扇是傳統文化中彰顯個人生活品位及文化修養的道具,是身份地位、交友圈子的代言物,相當於現代的名片,書畫家們遂在這塊方寸之地上盡情揮灑翰墨、題詞寫詩,得心應手,壹時蔚然成風。
寒舍舊藏壹柄朱漆、朱書、朱竹、朱印、朱骨的?五朱?成扇,如此懷袖雅物當為?端午節?私人訂制,祈求?五毒?不侵耶?上款人是馮飛、字若飛,曾任張群秘書,扇面壹字壹畫,字為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於1934年端午日朱筆所書,錄桃印符、畫張天師、赤靈符三則故事,另壹面為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經紙所制,由晚清翰林、民國總統府秘書陳漢弟仿吳仲圭朱竹,構圖雖滿但倒也疏密有致,筆力剛健氣勢豪邁,葉葉似萬劍揮舞,魑魅魍魎安得近身乎?壹柄在握,驅炎辟邪,真風雅可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