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及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8年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來歷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孝女曹娥說、介子推說、廉吏陳臨說、越王勾踐的說、惡日禁忌說、夏至說等,但最廣為流傳是紀念屈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楚國人不舍賢臣屈原,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魚分食,人們自發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團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後來這個風俗流傳下來,逐漸發展成為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端午習俗。
我認為在端午節的眾多來歷中值得壹提有3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之壹: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就是屈原說的故事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誌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端午節的來歷之二: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孝女,她是漢代會稽上虞人。曹娥的父親名叫曹盱,書中記載,曹盱是壹名巫祝,能歌善舞。在漢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43年的五月初五,曹盱在迎接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不幸溺亡於舜江,並且壹直尋找不到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為了尋找父親,曹娥傷心欲絕,晝夜沿江,嚎啕大哭。就這樣過了十七天,曹娥也投江自盡了。
過了五天後,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曹盱的屍體浮出了江面,因此成為奇談,壹直傳到了縣衙。當時的上虞縣令度尚特意為之立碑,並讓他的學生,著名文學家邯鄲淳作誄詞頌揚。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曹娥碑》,又稱為《度尚曹娥誄詞》或《曹娥誄詞》。據說,《曹娥碑》立碑後,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憑吊。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便是其中之壹,此外,還有曹操和楊修等等。曹娥的孝行也隨之聲名遠播。
此後,曹娥所住的村鎮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也改名為曹娥江,朝廷還建立了廟宇慰其孝心,人們都尊稱曹娥為“孝女娘娘”。為了紀念曹娥的大孝,後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的那天,舉行祭祀儀式紀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節也被稱為孝親節。
孝道是中華民族最深遠的倫理觀念,“晚清第壹名臣”曾國藩曾感慨道:“讀盡天下書,無非壹孝字。”壹個孝字,就可以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大家更應該借此機會繼承和發揚孝文化,用行動詮釋孝的內涵,***同營造敬老愛老、感恩父母的社會風尚!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紀念伍子胥說?農歷五月初五,端午,廣東順德杏壇古朗村舉行“胥王(伍子胥)文化節、古朗端午伍子胥祭祀大典”活動,來自香港、廣州、臺山、四會和廣西容縣以及古朗當地伍氏宗親500多人參加這個盛大的民間民俗傳統節日。
古朗村位於順德杏壇鎮,離鎮中心西北5.5公裏,面臨甘竹灘,面積5.42平方公裏,戶籍人口4800余人。古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說法,村內水道縱橫,古橋座座。古朗,壹個鮮為人知的古村,小橋流水、處處祠堂、古廟遍布、古樹蔥蔥,是壹個隱身嶺南水鄉的“世外桃源”。
古朗村舉行的“胥王(伍子胥)文化節、古朗端午伍子胥祭祀大典”活動今年是第二屆,這種傳統民俗活動,凝聚鄉情、親情和族情,充分體現了古朗村伍氏族人心懷祖德、愛國愛鄉的良好風尚。大典在漱南伍公祠舉行,更顯伍氏的莊重與氣派!
大典開始後,順德古朗漱南關愛聯誼會、香港杏壇同鄉會、順德伍氏聯誼會和胥山月刊社等代表先後上臺致詞。隨後宣讀祭文,進行了祭祖以及巡遊活動。
說到端午節的起源,屈原是無人不曉的,而伍子胥則極少人認識。而端午節起源的另壹種說法是與伍子胥的故事有關。特別是蘇州人,端午節只祭拜伍子胥而不祭拜屈原,他們對伍子胥壹夜白頭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
伍子胥是楚國人,棄暗投明,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把越國打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讒言賜子胥寶劍自刎。子胥本為忠良,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把子胥之屍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吳國百姓感念伍子胥的愛國忠烈,此後每年的端午節紀念子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