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工藝分起底、編織、鎖口這三道工序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壹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托的師徒關系,學徒學成後,自立門戶,再招徒弟,口傳身教。
壹般做生活用品、農業用具。眉山竹編歷史悠久,是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竹編工藝主要分為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三個階段,材料處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編織就是用篾子編成各種產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補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編產品更加美觀、精致、順手、耐用。在各種竹編產品中,背篼的工藝最為復雜。
就是把竹子壹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曬,曬幹後進行淋雨,再暴曬,然後存放起來。用時,取壹把先刮去竹節、竹毛,再壹分為二剖開,然後在河裏或磨渠中浸泡,泡上兩天兩夜,待竹子變軟後撈出來。
這時竹子的柔韌性得到大大提高,適宜於加工,然後用蔑刀剖成勻稱的細條,再刮光,就可用於編織。
其次,進行編織。先將兩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當的木棍曲彎,棍子中部交叉疊放,通過用鐵絲紮成的方圈,把四個棍頭擺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稱背篼角)。然後從下往上編。
要先用筋子(較寬的竹條)盤底子,再用篾子(細竹條)編。編到兩寸處分頭頸、五寸處分二頸、壹尺處分三頸。然後鎖邊,小背篼壹尺五寸高鎖邊,中背篼壹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鎖邊。邊子鎖住了就開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圓、楦正,使背篼形狀美觀。
再進行纏邊,把嫩竹壹分為二剖開,把口沿纏上三圈,實質是對鎖的邊進行細化加固處理,使背篼口拿在手裏舒適,不紮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編成。鎖邊、楦棍、纏邊都是收口工序,也是顯示編背篼技術水平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