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孩子患感冒後,父母該如何通過血常規化驗單判斷感染類型?

孩子患感冒後,父母該如何通過血常規化驗單判斷感染類型?

通常情況下,孩子感冒,90%以上屬於病毒感染。既然如此,那麽孩子感冒醫生為什麽做血常規呢?

做血常規是用來看什麽?

其實血常規只是壹項輔助檢查,輔助就是幫助醫生判斷感染的相對指標,即血象高或是低,初步判斷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及其它炎癥反應如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或降低。比如白血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血小板等。

同時血常規還能輔助判斷貧血及其它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癥。

但是這都是壹些輔助檢查,醫生在分析判斷疾病性質的時候,絕不會僅僅依據壹張血常規報告下診斷的,還會結合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其它相關輔助檢查綜合分析判斷。

那麽如何看血常規的感染指標呢?(附表中國實用兒科學)

血常規項目看似很多,其實,主要是紅細胞、白血病和血小板這三大類。

白細胞總數:

這是判斷感染的主要指標,其中白細胞最具有防禦功能,它能中和或吞噬病毒或細菌,因此當孩子機體感染了病毒或細菌時,首先脫離正常值的就是白細胞。(細菌圖)

通常情況下,病毒感染時白細胞正常或降低,當然也有升高的情況,但是普遍是前壹種情況。

而細菌感染時,通常情況下白細胞會高出正常範圍或很高。

單獨看白細胞還不能完全判斷是什麽性質感染,那麽就要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極其比值了,同時還要看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的範圍。

中性粒細胞及比例:

中性粒細胞主要是聚集、吞噬細菌的作用。因此,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比例與白細胞會同時升高。

淋巴細胞及比例:

當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主要是具有中和、吞噬病毒的作用,首先是產生相應的抗體,然後與之中和,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同時吞噬這些免疫物質。

同時,病毒具有抑制骨髓生成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使得中性粒細胞減少,與此同時白細胞也會相應減少,這就是病毒感染的血象特點。

因此,病毒感染時,往往血常規顯示的是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而相對來說,中性粒細胞比例及白細胞反而降低。(下圖4-6天與4-6歲交叉點)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則有壹個4-6天、4-6歲的血象交叉特點,即新生兒出生的4-6天,及兒童4-6歲時,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優勢通常有壹個交叉點,這就比較專業了,也就是說:

孩子出生時中性粒細胞占優即增高為主65%,淋巴細胞減少占35%,4-6天二者相等。

而嬰兒期至4-6歲之前,以淋巴細胞比例占優勢,即淋巴細胞增高占60%,而中性粒細胞減少占35%。

4-6歲二者又相等,6歲以後出現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的交叉,即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65%,而淋巴細胞減少35%(下表)

總而言之,孩子的血常規具有其年齡特點,即在4-6天與4-6歲之間,通常淋巴細胞比例會較高60-65%,是正常情況,我們不要誤以為是病毒感染。

就是說,看孩子血常規,是要根據年齡來判斷的,掌握了這個特點,才能正確分析,而不能壹味的去看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與成年人壹樣的看就容易誤判。

嗜酸性、嗜堿性和單核細胞:

這些細胞在嬰幼兒時期都是很低的,而且變化不大。其中,嗜酸性僅有2-3%,嗜堿性僅有0.5%,單核細胞在兒童時期是5%。

總而言之,通常情況白細胞總數、結合兒童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交叉點,初步可以判斷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特點,但是應該綜合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及其它感染指標如C反應蛋白等分析,不能拿成年人的血常規值給孩子做分析判斷。

  • 上一篇:福字的來源是什麽?
  • 下一篇:紙版畫大班美術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