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簡短兒童民間故事
岱山島有壹塊岸礁,彎彎曲曲伸向大海,遠遠看去,活像壹條石龍,當地漁民都叫它“石青龍”,據說這是被海龍王鎮在這裏的青龍的遺骸。
很久以前,青龍在東海龍宮裏當侍衛將軍,這位青龍將軍對上有令則行,對下有求必應。有時還變作者漁翁,到岸上察看民情。若是島上田地龜裂,百姓受災,便偷偷吸來東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間乾旱之苦。因此,當地百姓都很敬重他。
有壹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東海水晶宮挑選壹名得力將領到天庭任職。海龍王忍痛割愛,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龍將軍送上去。青龍動身那天,海龍王壹直送到海面,並對青龍說道:
“我特地推選將軍榮升,望妳到了天庭後,不要忘了東海龍宮這個出生之地!”青龍再三拜謝而去。
青龍上天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靈霄寶殿的值殿將軍。頭幾年,青龍像在東海龍宮壹樣,對上下左右應付自如,日子倒也過得不錯。後來,他認識了皇母娘娘身邊的壹位宮女白虎星,平時常有接觸,天長日久,雙方漸漸產生了愛慕之情,壹見面總是含情脈脈地眉來眼去。但天庭法規森嚴,無法在壹起傾訴衷情,日子壹長,他倆越來越感到天庭的不zi由。
有壹天,青龍星和白虎星在後宮服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時,又壹次見面了。這壹回,他倆見四下無人,便壯著膽搭了腔。兩人真是情投意合,約定在王母娘娘壽筵之夜,眾天神赴蟠桃盛會之際,壹同私奔凡間,永結伴侶。
好不容易等到這天,他倆偷偷溜出西天瑤池,急匆匆奔到南天門。正在高興之際,不料從靈霄殿傳來陣陣鐘鼓聲,南天門砰的壹聲關上了,四大金剛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玉皇大帝得知他倆雙雙思凡,偷偷私奔,氣得胡須都翹起來,即令值日功曹將青龍、白虎押來審問。青龍星和白虎星情深意篤,到了這般光景,什麽也不怕了,當著玉帝的面,直說出雙方相愛,願受天規懲罰,只求恩準他倆結為夫婦。這下可更激怒了玉帝,當即傳旨青龍星貶回東海,白虎星罰到凡間。兩星永久分離,不得相會!青龍星懷著悲憤的心情回到了東海龍宮。原以為龍王待他不薄,回到東海以後想再托海龍王出面求情,尋回白虎星。想不到海龍王也是仗勢欺人。上次青龍上天宮,他笑臉相送,拼命奉承。這回青龍回東海,卻壹反常態,冷漠得很。他高坐在水晶椅上,淡淡地對青龍說:“妳這壹回是違反天規被貶回來的,不能像過去那樣受重用了。念妳昔日的功勞,如今派妳當壹個推潮神,這算不上美差,但也不算虧待妳吧!”
青龍拜謝了海龍王,默默地退出水晶宮,從此做起推潮神來。壹日推兩潮,苦熬苦撐,沒有出過半點差錯。但他脫不開身,沒法去尋找白虎星,只有苦苦地思念著她。
再說白虎星,被罰到凡間以後,在鎮海壹個官宦人家當了侍女。壹次,鎮海發了壹場大水,房屋沖塌了,人畜淹死了,縣城裏是白茫茫壹片水世界,許多?體順著大水飄到了東海大洋。這官家侍女也被淹得半死,隨著洪水漂呀漂呀,最後被風浪刮到了岱山島的壹個沙灘上。不知過了多少辰光,白虎星醒了過來,見身邊站著壹個白發老者,壹間才知是當地土地救了她。白虎星將自己的悲慘遭遇訴說了壹遍,又求土地公公幫她打聽青龍的下落。土地公公很同情他們,悄悄告訴她,青龍星自從被貶回東海,就在這壹帶作推潮神。白虎星謝過土地公公,馬上趕去相會。
壹個群星燦爛的夜裏,白虎星和青龍星這封患難情侶久別重逢了,他倆又高興又傷心,互相傾吐了別後的苦戀之情。誰知此事被海龍王派來監視青龍星的蟹精看到了,急忙去稟報了海龍王。海龍王壹聽發火了:“好呀!這青龍星、白虎星在天庭違反天條,到我龍宮又觸犯官規,真是罪上加罪呀!”
當即傅下令去將白虎星鎮在岱山島西北面的壹座山下,這座山後來叫“白虎山”;將青龍裏鎮在岱山島東南面的壹塊礁石上,這座礁石後來就叫青龍岸礁。青龍星和白虎星為了自由和愛情,受盡千辛萬苦,最後又被海龍王壓到山底下,永遠成不了夫婦。可是,百姓根本不賣海龍王的賬,反而更加懷念這封情深意篤的戀人。
島上居民每逢大年三十夜,都要在家裏的水缸、米缸、菜櫥上貼上印有龍圖的“青龍紙”,以示紀念。
篇2簡短兒童民間故事
大海那邊住著壹個勤勞的少年,他沒有父母,更沒有遠親,每天以打魚為生。
有壹天,打魚少年在海灘上發現了壹條奄奄壹息的小金魚,就撿起來把它放回了大海,救活了小金魚。
過了壹天,少年下海撒網,從海裏撈上來壹個金色的海螺,他就把它帶回家放在清水缸裏。然後,打魚少年又下海去捕魚。當晚,少年收網歸家,他發現家裏擺了壹桌子好飯好菜,壹連三天,都是這樣。
這壹天,打魚少年提前收網回家,他爬上屋後的老榆樹,從屋頂的天棚往屋裏瞧,這時,打魚少年清清楚楚地看到,壹個美麗的姑娘正在替他打掃屋子做菜做飯。原來這姑娘是他救活的小金魚變的,她原來是大海裏的仙女,為了報答少年的好心,就變成海螺姑娘幫助年也料理家務。
三年以後,海神娘娘要海螺姑娘回到大海裏去,並威脅說,不這樣辦,人間就要被海水淹沒。打魚少年為了留住仙女,便藏起了金色的海螺,他沖破海上的狂濤惡浪,到達珊瑚島見到了海神娘娘,求她不要把仙女奪走,他要跟仙女永遠生活在壹起。海神娘娘沒有答應少年的請求,她先是用金銀財寶相引誘,然後又用魔法把仙女變得醜陋不堪,後來海神娘娘在海上掀起了狂風惡浪來襲擊少年。
這壹切手段都動搖不了打魚少年對海螺姑娘的純潔愛情,少年終於以他無比的勇敢和忠貞,戰勝了海神娘娘的魔法,並且感動了她,從此,打魚少年和海螺姑娘壹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篇3簡短兒童民間故事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說是皇家工程,規模很大,征調的能工巧將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象個小集市。
壹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壹家打石碓窩兒。他壹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悠轉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夥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妳有這麽多石料,我再給妳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主家很樂意,就讓他接著打了。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捉多細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壹個石礅子,費這麽大的勁兒幹什麽?”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幹活。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不知因為什麽,壘到最後,正好缺壹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壹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打制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活象熱鍋上的螞蟻。就在大夥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裏有壹個石礅,妳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石工們聽了,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壹放,竟壹絲壹毫不差,扣得嚴嚴實實。
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裏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壹張大紅字條上寫:
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
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裏幫助皇家工程。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
篇4簡短兒童民間故事
漢獻帝劉協自從來到山陽縣,便決心遠離政治,壹心為民,懸壺濟世。在皇宮的時候,他就是壹名醫術超群的醫生,可因為身份尊貴,這壹身的本領卻無用武之地。
他去山陽縣的路上,走到哪裏就醫到哪裏,救活了很多被病痛折磨的百姓。到了山陽縣以後,他見到當地的百姓因為看不起病而痛苦地死去,看到十七八歲的女孩為了照顧家中病重的父母而耽誤了自己出嫁,看到七八十歲的老婦用手推車推著自己生病的兒子四處尋醫,便痛心不已。
於是,他更加悉心研究醫術,為百姓治病。每隔壹段時間,他就會親自上雲臺山采壹些草藥回來,做成中藥給老百姓,而且從不收費。不僅如此,他對紮針、艾灸、拔罐、刮痧這些醫療方法,從不收取費用,只對購買回來的草藥收些成本費。有時候壹些窮苦人家買不起草藥,還可以賒賬先把藥帶回去吃。
當地的老中醫聽聞後紛紛效仿漢獻帝,紮針、艾灸、拔罐、刮痧等治療也從不收取費用,這壹傳統沿襲成風俗,世代流傳。
漢獻帝劉協的壹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不幸。然而,正是這些磨難和不幸,造就了他的人生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他當漢獻帝時無力拯救天下百姓,而當山陽公時竭力奉獻,造福了山陽百姓。
篇5簡短兒童民間故事
宋朝時候,契丹發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在徐水縣城西二十裏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壹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並且壹連幾天數次攻城,壹次比壹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軍和老百姓好象與平常壹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麽攻城,妳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壹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於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壹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墻上澆壹遍水,馬上就結成壹層冰,澆了壹夜水,結了壹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墻白閃閃亮晶晶成了壹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沖到城下,前來登城,壹蹬壹出溜,壹扒壹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壹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遼兵數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沖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壹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壹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後率兵打退遼兵壹百多次進攻,使邊關壹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於鄚州。皇帝派專使陪同六郎的長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壹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裏邊,於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地人民。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