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西方的雕塑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現代雕塑。
史前雕塑的時間漫長,其演變反映廠史前人類文化逐漸豐富的過程,在這—時期沒有明顯的地域性分別,所以它標誌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最初探索,而並不單壹的代表某壹民族。
古典雕塑時期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形成時期,它十接反映出了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所產生的文化的差異。此時的雕塑逐漸從人類的***性中獨立出區域文化的個性,並且形成不同的傳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依照各自的傳統繼承、發展和演變。這壹時期在西方主要是指從占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形成到十九世紀末現代雕塑的出現為止。在我國主要是指從殷商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
現代雕塑時期雕塑藝術的形式呈現出多元化局面,民族性和區域性特征已不再明顯,這壹時期的雕塑以藝術家張揚自身個性為特征。藝術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差異逐漸被消解。現代雕塑主要是指從十九世紀末至今。
神秘的史前雕塑
壹件史前時代的藝術品展現在人們面前,就象越過了蒼茫的時空,來自遙遠的過去的使者,它們或許是質樸、粗糙的形體或許是破敗的殘片,然而卻激起了人們無限的驚奇和對於茫茫遠古的遐思。比較著名的史前雕塑有兩個維納斯,壹件是距今25000年前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另壹件是距今大約15000午前的維斯普格的維納斯,這些滾圓豐滿的婦人形象,表達出原始人對豐產的象征性渴望,也表明人是如何執意要留下自己的痕跡,要在現實的世界上打下自己的記號。
輝煌的古典雕塑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所以讓我們先來回顧壹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興盛起來,並且形成了人類雕塑史上的第壹個全盛時期。占埃及雕塑有著準確的造型、風格化的語言和相當內在而神秘的精神風貌。在古王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紀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傑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薩的獅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長,僅面孔就高達5米,它和臨近的金字塔壹起構成了建築之謎。它在造型上服從於“正面律”程式,似乎是壹個獅身人面,帶著國王的頭巾,與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較接近,它是當時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別的法老肖像壹樣在形式上給予人的印象是:莊嚴、雄偉、渾厚、穩固、猶如不可動搖的大山。無論是獅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別的古埃及雕塑,它們都是恒古不變的遵循著“正面律”的程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壹點壹點的從平面趨向小的起伏。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古希臘雕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在“古風時期”希臘雕刻處於“摸索”階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則來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風”程式,這壹時期的雕像形體大都比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總是落在雙足之間。到了壹批制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青年裸體立像被發現時,人們看到舊的程式被突破了,人體的重心落在了壹只腳上,整個人體因而放松,顯得自然、真實。於是這壹批青年裸體立像的出現標誌著希臘雕塑進入“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即希臘雕刻的全盛時期,這時的希臘雕塑在追求“真實的完美”,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從從亞歷山大遠征遠征開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階段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題材相當豐富,出現的地區也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壹種文化的擴張,其影響覆蓋了整個歐洲,並且成為了整個西方藝術的奠基,其崇尚客觀真實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講究思辯性、講究客觀之真的最初體現。希臘雕塑創造了壹種美的綜合,對於人體本身也充滿了贊美,這些我們可以從這壹時期的許多裸體雕塑上得以體會。反過來說崇尚裸體的風俗也給廠寫實雕塑語言的發揮以淋漓盡致的機會。
在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心由希臘轉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的國土,但在文化上它卻是壹個被征服者。羅馬人大量的復制和學習希臘的雕塑,今天所遺留下來的壹些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時期的摹制品。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這客觀的在寫實的道路是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羅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肖像雕塑和紀念碑雕塑上,這些肖像雕塑不僅形似,同時還十分的講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較著名的有《奧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時在紀念性雕塑上以宏偉和莊嚴取代廠過去的優美典雅。
隨著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它在15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結束。中世紀的到來標誌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這壹時期宗教對雕塑產生的很深的影響,墓督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影響了雕塑家創作靈感。當時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帶有濃厚的禁欲主義色彩,藝術中所體現的宗教精神傾向在中世紀達到丁頂點。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哥特式藝術成為完全為上帝歌頌光榮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傑山典範有巴黎聖母院和沙特爾大教堂。也許正是由於中世紀雕塑長期受到桎梏和壓抑才會產生十五世紀出現的之藝復興的非凡的爆發力。
從十四世紀起,在意大利,由於人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肯定和對世界的發現導致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在這壹時期,藝術家們將人作為了自己美學象征和追求的對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紀的上半葉這種思想得到發展與傳播,從而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面貌。許多雕塑大師在這時相繼湧現。比如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博隆那等,文藝復興的雕塑以***完美的技巧、宏偉的氣魄和深刻的思想標誌著歐洲雕塑史上繼希臘羅馬以後的第二個高峰,米開朗基羅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壹身創作了無數藝術精品構成了這壹時期的最經典的範式。十九世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總結說“菲底亞斯的雕像由四個面構成,而米開朗墓羅的雕像則由兩個面構成。”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形體構成變化不是輕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強調遣“應該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測量,因為手只會制作,而眼睛才會判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特別是他後期的作品運用強烈對比的造型來宣泄內心悲憤的傾向越來越明顯。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該時代藝術家們缺乏個性,缺乏創造性,壹味的創作出壹套完整的雕塑範式,摹仿前人的樣式,使它成為了文藝復興這壹輝煌時代的後繼衰落階段。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盛行於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的歐洲。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壹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為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以幾乎可以亂真的寫實技巧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貝尼尼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的復雜,這種“體積”的扭動,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少了些莊嚴、肅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覺,它廣泛的進入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紀同時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這種風格追求嚴謹、宏偉的和諧及平直的線條,它正好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紀,在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羅可可美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變出來的,並自覺脫離了巴洛克風格,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在氣勢上不象巴洛克時期的那樣有力,它追求纖細柔弱的藝術效果。羅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爾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藝術在羅馬興起,並且迅速擴大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該運動尋求以絕對美的理淪為美學理想,來抨擊羅可可的肉欲傾向及形式繁瑣。新古典主義雕刻流行於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卡諾瓦、丹麥的托爾瓦德遜、法國的烏東等。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爾泰像》。
十九世紀,巴黎取代了羅馬成為了歐洲的文化藝術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流派和主義,除了上壹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外還先後交叉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
十八世紀,浪漫主義出現在歐洲,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漸漸衰落。浪漫主義運動宣告丁人與個性先於壹切的地位,它以強烈的感覺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國,表現了對新古典主義的反叛。它標誌著藝術與往昔壹切想法的徹底決裂。浪漫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呂德,他是巴黎凱旋門著名的《馬賽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征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現為正義而戰的人民時激情湧動。還有大衛?安格爾斯和巴地斯特?卡爾波也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誕生,現實主義是以反對美術院中將藝術置於壹些僵死的原則之下為目的,該運動試圖使藝術重新接近於日常生活,在現實中尋找靈感去達到藝術理想。現實主義雕塑家中以羅丹的成就為最高。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視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巨匠,同時他還在雕塑史上充當廠壹個承前啟後的角色,是他給輝煌的占典雕塑拉上了帷幕,是他叩響現代雕塑的大門。從羅丹開始,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這種以尊重客觀真實之美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墓本—蔔達到頂峰,此後的西方藝術家轉而追求的是作品所表達的心靈的真實。我們看到羅丹的人體之所以感動我們的不再是它怎樣的逼真,而是透過堅硬的雕塑有壹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脹,而是那些仿佛顫動的形體激起了我們靈魂的悸動。羅丹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於後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巴爾紮克像》等。
多元化的現代雕塑
西方雕塑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壹方面自希臘羅馬的寫實雕刻傳統還在繼續,比如東歐的—些田家的雕塑家主要以寫實的方法進行創作。另壹方面,實驗性藝術的興起轉而取代廠學院派藝術,成為了主流。從事實上看西方現代雕塑的興起非常有趣。在當時雕塑家尚無新意而壹批畫家率先開始了現代雕塑的實驗性探索,其中羅索以蠟為媒介的創作超越了傳統雕塑的限度;馬蒂斯對線的韻律的強調與傳統體量觀念產生了背離,具有極大的啟示性。
立體主義的產生掀開了雕塑史的現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畢加索的作品《婦女頭像》是壹個重要標誌,立體主義在雕塑語言內部建立了壹種以幾何形體的構成為基礎的自身邏輯。這時的雕塑已不再是對視覺表象的忠實記錄,它與傳統的雕塑觀念產生了決定性的斷裂。立體主義的雕塑家除了畢加索以外還有:阿基本科、杜桑—維龍、利普希茨、勞倫斯、查德金等。他們在立體主義雕塑上的探索又有著他們各自的特點。
未來主義以強調動力論為原則。其代表雕塑家是波丘尼。俄國的構成主義采用輕、薄、透明的材料,以透空框架的形勢去包圍和界定空間,徹底背離了以體量為基礎的傳統雕塑概念,並明確提出了雕塑作為空間藝術的要點。其代表雕塑家有加波、佩夫斯納,塔特林、莫霍利等。他們積極地利用新材料去探索構成主義雕塑關於空間、時間和運動的觀念。
達達主義的杜桑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是對傳統意義—蔔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新的挑戰。它強調的是壹種精神狀態。包括施威特的“默茲結構”都說明了這壹點。達達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以後的現代派藝術。
受達達派影響的超現實主義註重對器官和潛意識中的形體的表現,追求藝術的非理性與偶然性效果。其代表雕塑家有恩斯特、亨利?摩爾、考爾德。
二戰後西方的現代雕塑表現出焦慮、恐懼、絕望、孤獨的情緒。這類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引起醜惡感和恐怖感,如賈。科梅蒂、裏希埃、包洛奇等。
20世紀50年代以後,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塑、波普藝術、超級寫實主義藝術都有著受達達主義影響的血緣關系,如奈微爾遜、塞薩、西格爾、漢森、奧登伯格等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通過種種方式——對現成物品的集合、對工業廢品的重新處理、對新材料的綜合利用、甚至用活人體翻制模型等進行創作。他們表達了對工業文明的懷疑與贊美、批判與肯定的復雜情緒。
抽象構成雕塑和活動雕塑在戰後走向了室外,成為了人尺度紀念性藝術,包括固定雕塑、活動雕塑和最低限藝術,這方面的代表藝術家有考爾德、史密斯、卡羅等。雕塑中對光因素的利用,在戰後與新科技能源觀念進壹步的結合了,如蔡文穎、舍弗爾等利用電器燈光、雷射等手段,擴展了光雕塑的虛象體積、反射表現、幻象性的光學裝置等成果。
身體藝術、行為藝術是受達達主義影響的另壹種發展它是通過身體繪畫、局部紋身、割體以及身體動作等刺激性手段去表達他們的種種觀念。他們以身體為獨立的表現素材,如謝德慶、克裏斯托等。
西方雕塑從占希臘時期的輝煌到現代派雕塑的繁榮,其發展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並且有著其文化的內在特征。是其文化特性的邏輯發展。從視覺藝術的角度,我們是否可以來作壹番探討。
首先,古希臘雕塑受古埃及雕塑的影響,從“正面律”程式發展到“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平衡”的原則,這樣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人體雕塑從僵直的造型發展成充滿生命力的雕塑,如《擲鐵餅者》的問世。這種技術的飛躍其內核原因是“摹仿說”的美學思想的明確提出。這二思想影響了整個西方雕塑古典時期。
“摹仿說”如同壹張鏡子,它要反映視覺的真實。因此藝術家必須研究雕刻技術、材料、人體結構、運動規律等,再現視覺真實的壹系列技術問題。但是,藝術家是人,中文化的人,他不可能像鏡子壹樣被動地反映世界,在雕塑的制作過程中,藝術家的感情,審美觀念也自然融入作品。因此人體雕塑同樣可以表現感情和藝術家自身的審美情趣,時代的不同它也有不同的變化。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其羅兩個“面”來理解人體雕塑,表達山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十九世紀末的羅丹把人體雕塑語言,運用得出神入化。他的雕像的形體動態以及每壹塊肌肉,都表現出壹種思想感情,有人曾比喻《思想者》是用整個身體的每—塊肌肉在思想。
“摹仿說”——這種以再現視覺真實為目的美學思想,發展到羅丹已經是頂峰。進入二十世紀,“摹仿說“這面鏡子發生了變形,由於受非洲雕刻及東方藝術等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歐美雕塑家更關心內心的真實,哲學及文化審美。因此,我們看到自古希臘以來的“摹仿說”這種再現視覺真實的美學觀念已變成了現代雕塑以表現內心狀態為目的的美學觀念。這樣我們就可以去理解和欣賞現代雕塑。藝術家關註的審美觀念不同樣,風格也就不同。西方雕塑的這種現象,有著其歷史內在的邏輯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