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因材施教,不僵化。
冉求、子路問孔子同樣壹個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卻完全相反。原因是這兩位學生性格壹個急、壹個緩,所以教育起來也要因人而異。
整本《論語》讀下來,才發現這是個貫穿始終的思想:具體問題,必具體分析。
無怪乎孔子發出感嘆:“君子行走於天下,無可無不可,沒什麽壹定之規,心存道義即可。”
這與當代教育慣常使用的“標準答案”,可有著天壤之別。
② 愛憎分明,不糊塗。
子貢問孔子當個大家都叫好的善人如何。
孔子說不行。必須是好人說好、壞人說壞,才算是個“好”善人。
“見義而不為,無勇也。”
“父母之仇,不***戴天。”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從孔子這些錚錚鐵骨的話語裏,可見壹斑。
比起當代連個正當防衛都不敢大肆鼓勵的忍讓式教育,又強了不少。
③ 教學相長,不獨斷。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就是顏回,盡管如此,仍然說他不是壹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人。
只因顏回對自己過於言聽計從。
不似子路,“當仁,不讓於師”,面對老師不妥當的行徑,直言批評,絲毫不留情面。
子路也從壹個鄉野間的粗鄙漢子,成長為軍政大家,最終在與叛軍鬥爭中慷慨赴義。
想如今,有幾個老師能做到熱情擁抱學生批評,還能相互學習和成長?
④ 點撥引導,不強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思考的關鍵時刻不給予啟發。啟發壹處後做不到靈活運用到多處,就暫時不往下教了。
這又是何等的睿智?
反觀當今教育體制,倘若學生不能舉壹反三,有哪個膽敢不教?
⑤ 有文有武,不偏科。
孔子不止教授文學壹科,禮、樂、射、禦、書、數,有文有武,文理互補,絕對是全面發展的六好型人才教育。
話說孔子的射術那是壹絕,圍觀者甚眾。且力大無窮、奔跑起來能追兔子,怪不得活到七十多,身體素質不是蓋的。
然而孔子在被誇贊博學多才的時候,卻很謙虛地說:我很厲害嗎?可能也就駕車(禦)比較厲害吧?
這比起當今手無縛雞之力的文理科老師,以及經常“教數學”的體育老師們,可不知又強了多少呢。
⑥ 能屈能伸,不迂腐。
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期間,齊國邀約會盟,偷偷打算壹並武力征服了魯國國君。
不料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竟然也偷偷帶了左右司馬五百兵車,不但保了魯君平安,還趁機把齊國占領的汶上三城要了回來。
孔子師徒周遊列國路過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