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粵語的歷史

粵語的歷史

粵語自秦朝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秦漢

上古時期,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蠻。

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蠻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

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

秦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

在漢朝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

這壹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嶺南,北方漢語不斷對本地語言沖擊。

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壹步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

這壹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

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族人口進壹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

而在漢族分布較少的山區,本土原住民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

這壹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壹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匯的語言。

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段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

這也是最後壹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

至此,粵語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

故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

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

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未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話韻尾進壹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並)。

又有連接i/u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最明顯的是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又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沈的下陰入聲)。

清朝中末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

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

這壹時期又有大量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壹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

但建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壹代不懂得壹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

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壹種母語危機感。

  • 上一篇:窗花剪紙教程視頻好看又簡單
  • 下一篇:結婚喜婆婆怎樣搭配得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