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強省,藝術創作特別是戲劇創作是壹個重要方面。如何加快發展實現繁榮,如何解決制約性問題,需要我們下工夫研究。陜西作為文化大省,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稟賦在西部乃至在全國都位於前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把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以陜西文化藝術中最具代表性和群眾性的秦腔藝術而言,在我看來,最輝煌的時期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產生了壹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秦腔班社、院團、秦腔藝術家,許多有影響的戲也是那時候產生的。比如範紫東先生改編的《三滴血》,到現在也無人能超越,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秦腔電影《火焰駒》等,這些戲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至今為人稱道。熱愛秦腔的人們耳熟能詳的秦腔名家,如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劉易平、張健民、任哲中、孟遏雲、肖若蘭、郭明霞、李愛琴、馬友仙等,著名編劇馬健翎、黃俊耀等,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湧現或培養出來的。壹批劇目久演不衰,給三秦父老乃至西北民眾提供了優質豐富的精神食糧。當然,這些年我們也出了很多優秀人才和優秀劇目,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少,影響也還有限,與社會的期待尚有較大距離。在藝術創作方面,陜西的資源太豐富了,可以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現在面臨的困難也很多,尤其是專業編劇人員太少,缺少好劇本。因為寫劇本回報低,很多人不願意寫,不能把優秀人才吸引到編劇隊伍中來。目前正在醞釀之中的《劇作家簽約管理制度及資助獎勵辦法》、《藝術創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我認為很有必要。之所以出臺這些措施和辦法,就是為了鼓勵創作和支持編劇。壹臺劇目演員演得再好、舞美燈光用得再高級,劇本不好就出不了效果。戲劇藝術是以故事、情節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吸引人、打動人,以內涵豐富、韻調優美的唱詞、音節,鏗鏘有力、字句清晰的道白,別具壹格、引人入勝的動作表演(做、打)來表現故事內容、人物感情、矛盾沖突和主題思想的。其形式高度概括,在十幾或幾十平方米大的舞臺上展現世態人生,是壹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近幾年,我們推出的大制作比較多,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排壹臺劇目,參加個慶典、評個獎,演幾次就刀槍入庫了,即便出去演出,也因為輜重和人員太多,演出成本太高,無法走出去。
繁榮藝術創作,尤其是戲劇藝術創作,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我認為重要的是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壹、處理好大場面高成本演出與傳統舞臺簡約演出方式的關系
戲劇是高臺教化,不是還原生活,是表演、概括、提煉生活。過去的傳統戲,演員只有幾人到十幾人,表演繪聲繪色,成本小、道具少,大舞臺、小舞臺都能演。秦腔《周仁回府》、《轅門斬子》等優秀傳統劇目雖只有少量演員,但是很受歡迎。如果戲劇能夠繼承傳統、簡約的演出方式,花費很少、成本不高,受眾也很喜歡,有利於走出去、走下去,有利於經常性演出。我並不是說大制作大場面的演出就不需要,比如大型運動會、慶祝活動等,還有某些特殊情況需要有大場面大規模的演出,但畢竟這些是少量的。對院團來說,戲劇要繁榮,要有市場效應,要靠演戲生活,就必須研究演出的形式。除非政府有指令,必須要配合節慶進行大場面演出,對壹個院團來說,不要輕易搞大規模大場面的演出,而要集中精力排演市場接受、有效益、成本低、藝術內容好、能走出去的劇目,這才應該是主要的,這樣的劇目至少應占到80%以上。比如當年的樣板戲,非常精練,專業院團能演,壹般單位也能演,雖然政治內容可能不適用了,但其演出形式可以借鑒。
二、處理好獲獎和社會評價的關系
推出壹部劇目,很多院團往往都提出 口號 和目標,即要爭取獲獎和為什麽獻禮。就劇目本身而言,我們都希望演出能獲獎,因為獲獎是評價劇目優秀與否的壹個方面,但獲獎絕對不是演出壹臺劇目的主要目的,不是出發點也不應該是歸宿。劇目獲獎是因為演得好、群眾喜歡、社會評價好而得到的自然回報。院團不能把目標定為給領導演出,為獲獎演出,這是最不應該的,是本末倒置。劇目要演給社會、演給群眾,不應該“領導是基本觀眾,倉庫是最終歸宿”。院團要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設想,獲獎和給領導演出不是目的。演出的目的是為社會、為群眾,評價要來自社會和群眾。希望今後不要為獲獎而排什麽劇目。群眾喜歡、市場效益好就是成功的劇目。
三、處理好思想性、藝術性和市場性統壹的關系
就壹般劇目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性、藝術性很好,但沒有賣點,沒有好的觀眾反映和票房效應,不能算是成功。壹段時期,電影市場十分蕭條,很多地方都拆掉了電影院,改為商場或另作他用。但近幾年,電影市場又火起來了,各大中城市的電影院線蓬勃發展,這充分說明藝術只要能夠適應觀眾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它就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舊的形式不行了,自然就要求有新的形式來替代,這就是規律。所以在藝術創作中壹定要註意,不能只提思想性、藝術性統壹,還必須要考慮市場性。這三個方面統壹了,才是好劇目。比如,山西推出的話劇《立秋》獲了很多大獎,這個劇很精練,很感人,思想性、藝術性很強,市場效益也不錯,已經演出了1000多場,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肯定,在國外演出也很成功。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推出的青春版秦腔《楊門女將》也很受歡迎,還到臺灣和國外演出,也獲了不少獎。這些劇目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藝術創作上,我們壹定要在市場取向上多做些研究,追求和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市場性三者的統壹,否則就不能適應當今變化了的社會需求。
四、處理好政府扶持和面向市場的關系
對文藝團體而言,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大多已經“事轉企”,成為市場主體了,但政府的政策還要積極扶持,政府的支持不能減少。少量沒有轉制的單位,也應通過內部人事、分配等改革搞活機制。同時,對各院團來說,該爭取的支持還要積極爭取,尤其是當前正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各院團面臨的困難還很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級文化行政部門代表政府履行扶持藝術創作、文藝演出的職責,應積極主動爭取資金,支持文藝院團的改革和發展。正在討論的《政府購買公***文化服務的意見》,就是政府扶持院團的壹項舉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文藝院團都是社會性的,是藝 人自發成立的,政府也給予壹定的支持。後來政府把文藝院團養起來,是當時歷史條件的要求,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對於藝術發展來講,文化藝術的潛力在社會、在民間,政府的作用有限,很多事政府包攬不了。目前,社會上有壹種觀念,希望政府大包大攬把文化管起來,這是傳統思維方式還沒有轉變,未能適應形勢的變化。院團“事轉企”改革後,政府對其制約和幹預減少,經營和發展的自主性顯著增強,市場給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創造了加快發展的條件。院團壹定要抓住機會,積極面向市場,接受市場的洗禮,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文藝發展的方向應該是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市場,特別是面向市場的能力壹定要增強。當然,對院團來說,面向市場的能力需要壹個熟悉和培育的過程,剛開始政府的支持多壹些,“扶上馬,送壹程”,但院團壹定要不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不應把註意力仍然放在政府給的那壹點錢上。
藝術創作目前主要的問題在於編劇。編劇的人少,好劇本少。包括影視、動漫、歌舞、戲劇等多個方面都是如此。因此,要大力加強編劇工作,建議政府設立專門的編劇獎,獎勵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思想性、藝術性好的劇本。編劇是腦力勞動,很辛苦,陳忠實先生寫《白鹿原》,從構思到成書,花了多年時間。曹雪芹的《紅樓夢》寫了十余年,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等名作也都構思多年。現在我們缺少好的編劇、好的劇本,藝術創作的著力點應該首先放在這方面。要采取措施,重視劇本,抓好創作,好的劇目先要有好的本子,需要花人力、物力、財力把劇本創作抓起來,這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源頭和基本出發點。目前,設立的各種獎項很多,應向編劇這方面傾斜。據我了解,話劇《立秋》的劇本就是數易其稿,在編劇上下了很大工夫。我們要有鍥而不舍抓劇本創作的思路和辦法,這樣推出精品力作就有了好的基礎。
五、處理好戲劇和影視的關系
在戲劇創作和演出上,需要進壹步解放思想,研究戲劇與影視結合的問題。由於戲劇受眾面有限,特別是青年觀眾少,尤其需要借助影視、網絡等現代傳媒形式來擴大影響,做好宣傳。要抓住青年人,培養年輕觀眾,尋找壹些吸引年輕人的形式和手段。藝術傳承更要寄希望於年輕人。戲曲研究院近年來走進高校,走進社區,在戲曲普及推廣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這種做法很好。觀眾是需要培養和引導的,尤其對年輕觀眾,這是秦腔發展應考慮的問題。我覺得,戲劇應該大膽借助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傳播形式,尤其是借助電視手段擴大影響,不要怕電視播出會影響劇場演出的票房收入。在劇場看演出與坐在電視機前看戲劇效果當然是不壹樣的,這就如同在現場看足球比賽與在電視上看,是不可替代的。電視、廣播、網絡等也應該積極主動地走進院團,走進劇場,豐富發展自己的傳播內容。陜西電視臺《秦之聲》欄目,曾經是國內收視率最高的戲曲電視欄目,有過驕人的成績,現在有差距了。應該大膽創新,重現昔日的輝煌。
對陜西文化發展,尤其是藝術創作(包括戲劇、影視、舞蹈、動漫等),我們充滿信心。盡管目前還有壹些制約因素,但只要解放思想,開闊思路,大膽創新,處理好各種關系,把關鍵問題解決好,就壹定能實現“文化強省”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