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艾草正繁盛。每到清明節,寧波許多家庭都會用艾草、黑飯葉等制作成壹道道糯嘰嘰的美味:青團、麻糍、黑飯糕。據傳,從唐代開始,每逢清明,江南人家有家家戶戶做青團、麻糍的習俗。寧波人自然也不例外。青團制作簡單,將采摘來的艾葉洗凈後,添加食用堿水或者小蘇打,倒入熱水中燙熟,除去苦澀味。瀝幹水分後,備用。加入米粉,蒸熟後倒入石臼中,趁熱捶打千百次,直到艾青和米粉完全融合,捶成青翠的大團子,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這是屬於清明特有的味道。
把大團子分成每只壹兩左右的青團皮子,用手掌壓薄,嵌入黃豆粉、芝麻粉、鹹菜筍絲等餡料,包圓,滾上薄薄壹層松花粉,扁圓的青團就做成了。還可以拿出雕刻花卉、龍鳳等圖案的木印子按壓壹下,樸實的團子就成了精致小點心,儀式感頓生。
寧波老話:“清明麻糍立夏團”、“壹禮還壹禮,麻糍還糯米”。除了青團,另壹種跟“青”有關的食物叫麻糍,也是寧波人的心頭好。熱乎乎的大團子滾上厚厚的松花粉,用搟面杖攤平,切成手掌大小的菱形,就成了麻糍。
在東錢湖下水和寧海胡陳等地,做艾青麻糍時會添加白糖或紅糖,使得口感更加清香微甜。這種做法的麻糍,略帶甜味,非常柔軟,保質期也較長。和青團、麻糍壹樣,黑飯糕也是寧波人清明祭祖的點心之壹。明代《七修類稿》記載:“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這壹食俗流傳至今。清明時節,新萌發的黑飯葉(學名南燭樹)非常鮮嫩,且多汁。大把的嫩葉,搗碎後榨出汁水,浸泡糯米24小時,汁水完全滲入米粒。倒入電飯煲,煮飯鍵壹按,煮熟後拌入白糖,盛入方盒子壓實。冷卻後切成小塊,灑上幹桂花,提香增色。成品的黑飯糕,油光烏亮,自帶清香。因其做法簡單,也成了寧波許多家庭的必做糕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