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紅山文化分布熱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之壹

紅山文化分布熱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之壹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壹。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遊。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淩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壹個新的階段。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分布範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裏,距今七、九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文化特征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征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農耕工具,還有磨制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點壹號冢4號墓出土,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甕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制作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壹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註目的研究成果之壹。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壹、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征的壹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五、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壹“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壹直延續到它的晚期。

文化關聯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紮拉諾爾人,7000年前沈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遊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同的文明起源。

研究進展

2014年10月1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對紅山文化人塑像進行研究和對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人骨進行鑒定,初步可以認定分別生活在距今6700年前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為亞洲華北人種及傳統的西方政治學中的蒙古人種(西方在19世紀把黃種人均定義為蒙古人種壹名,並非狹義蒙古族人)中的華北人種。

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出土泥塑頭像等多個“紅山文化”人物塑像都具有***同的面部特征,即方圓形扁臉、額部平緩、眉弓不顯、眼窩淺、鼻梁低平而短、顴骨突起、唇薄而長,整個面部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種面部特征。考過學家認為,著名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顱骨的體質特征為較高的顱形、狹額、寬闊扁平的額面部等,屬於亞洲蒙古人種。

現已發現上千處紅山文化遺址,超過30件“紅山文化”人物塑像。從人物塑像和墓葬中的陪葬品出土位置看,“紅山文化”先民頭發挽成發髻,女性頭部有頭箍發飾和飾帶等;男性頭戴冠,耳垂下戴耳飾,玉玦飾在耳上,玉珠穿繩墜於耳下,脖頸部飾項飾,手腕上套有玉鐲,腰部有帶狀皮索束腰裝飾,足下穿半高腰平底靴。具有典型華夏文明早期的特征。

  • 上一篇:米公祠是怎樣來的?
  • 下一篇:紋身到底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