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利用動植物纖維制作服飾及裝飾品已經很常見。《詩經·王風·大車》有“大車檻檻,毳衣如菼。”、“大車哼哼,毳衣如璊”。毳衣,用獸毛織成,上面繡著五彩花紋的衣裳。說文:毳,獸細毛也。鄭玄箋: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也。《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毛傳》:“糾糾,猶繚僚也。夏葛屨,冬皮屨。葛屨非所以履霜”,可見它不是用葛布
而是以葛繩用手編織的。“糾糾”是繩與繩糾纏之貌。鄭箋:“葛屨賤,皮屨貴”。屈原《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俊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其中,“江離、辟芷、秋蘭、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名,古人用來做服飾和裝飾品,屈原以此比喻賢德之人。春秋時期,據《左傳》和《吳越春秋》所載,吳、越、鄭、衛等國的織造、染色水平已經達到壹定高度。到戰國時期,絲織物在織法上,不僅能織細密的平紋,而且能織復雜的斜紋,還能夠提花和繡花。其中錦的織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當時絲織品的主要產地是齊國和楚國。齊國出產的薄質羅紈綺縞和精美刺繡名聞天下,暢銷各地,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楚國的絲織品以湖北江陵出土的著稱,被譽為“絲綢寶庫”。每壹個絲織品種都是織法多樣,色彩紋樣各異。絲織品中以錦、繡最珍貴。錦為重經提花織物,單幅為二色至六色。多色的采取區分法和階梯連續法。花樣多達十余種,主紋、地紋和輔紋互相烘托,富於變化,色澤古樸大方。繡品多用絹作底。繡法主要為鎖繡,間以平繡,紋樣繁復多姿,紛呈異彩。圖案有二十幾種,構圖奇特生動,有濃重的浪漫神話色彩。古人不僅善於利用天然纖維豐富和美化生活,還不斷發明、改進紡織技術,使人造纖維普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後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專門從事織繡的機構和藝人。 新中國成立後,纖維藝術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地毯行業, 地毯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壹個主流品種之壹,壹向以編織120道壁毯作為約定俗成的技術和質量標準。運用傳統的栽絨工藝,
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追求寫實的畫面效果,在藝術作品中還原生活的真實原貌。中國的地毯作品《萬裏長城》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總部,壹時傳為佳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纖維藝術也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從此,世界纖維藝術舞臺上有了中國的聲音,中國的纖維藝術進入了空前的多元創新與探索的時代。 纖維藝術是以天然的動、植物纖維(絲、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纖維為材料,用編結、環結、纏繞、縫綴、粘貼等多種制作手段,創造平面、立體形象的壹種藝術。它可以用來制作服裝鞋帽、佩飾、生活日用品、室內外環境裝飾品,也可以是藝術家借以抒懷言誌,表達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的藝術媒介。它既是實用藝術,也是超功利的純藝術。纖維藝術包括傳統樣式的平面織物(壁掛)、現代流行的立體織物(軟雕塑)、日用工藝美術品,以及在現代建築空間中用各種纖維材料表達造型語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