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寧陜縣的行政區劃

寧陜縣的行政區劃

清道光八年(1828),全縣轄東、南、西、北、中5路,17個保,205甲(東路2保17甲、西路6保76甲、南路4保41甲、北路1保17甲,中路4保54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全縣轄11個聯保***53個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聯保制改為鄉保制。全縣設8個鄉、40個保、791甲。

1950年11月17日,安康專員公署民政字第146號通知,寧陜縣設置6區36鄉。

1952年10月1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462號命令,寧陜縣行政區劃由原來6區增為9區,由36鄉增為58鄉。

1953年5月13日,省人民政府44號命令,寧陜縣仍設9區,縮編為50鄉。撤銷獅子壩、斜峪、莫王、海棠、舊貫、太平、皂礬、賈營等8鄉。  1956年5月,將原漢陰縣轄鐵爐、龍王、魚洞、火鐮碥4鄉劃歸寧陜縣,在太山廟區置鐵爐、龍王2鄉。與此同時,將原鎮安縣轄後池鄉和栗柞鄉的第四村劃歸寧陜縣,在太山廟區置新建鄉。全縣將原來的9區50鄉,縮編為6區37個鄉、鎮。

1958年12月,寧陜縣並入石泉縣,寧陜設置為協作區,轄5個公社23個管理區,***有169個大隊,476個生產隊。

1961年9月恢復寧陜縣建置,全縣轄4區21個公社,12月將原石泉縣轄建豐大隊劃歸寧陜縣,隸於鐵爐壩公社。

1962年11月全縣仍轄4區,公社由21個增為27個,***有大隊151個,生產隊525個。

增設的公社是:新場(屬兩河區)、獅子壩(縣直屬)、沙坪、小川、竹山、沙洛(以上均屬江口區)。此外,將原兩河區轄的五龍公社劃歸蒲河區轄。

1964年撤銷關口公社,設置城關鎮,增設老城公社(縣直屬)。全縣***為4區、1鎮、27個公社。

1967年,寧陜縣40%的公社更換名稱,大隊則70%以上更名。1972年仍恢復“文化大革命”前名稱,僅保留紅旗、東風2公社名稱,並將紅衛公社改稱武農公社。

1973年3月26日,縣民衛局以寧革民字3號文件通知,大隊仍恢復原名稱。但因多種原因,6個大隊未能恢復原名。

1982年4月,經安康地區行政公署批準更改重名公社:沙溝改稱廣貨街;鐵爐改稱鐵爐壩。

同年5月,華嚴(紅旗)、五龍(武農)、龍王(東風)公社恢復原名稱。

根據中***中央(1983)1號文件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1983)13號文件,寧陜縣分別於1983年7、8月和1984年9、10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全縣改5區、2鎮、26鄉、144村、553組。區鄉名稱與原區社相同。

2001年區劃調整後,寧陜縣轄10個鎮、4個鄉:城關鎮、四畝地鎮、江口鎮、湯坪鎮、廣貨街鎮、龍王鎮、筒車灣鎮、旬陽壩鎮、金川鎮、皇冠鎮、豐富鄉、梅子鄉、新場鄉、太山廟鄉。

2011年,撤銷湯坪鎮、旬陽壩鎮並入城關鎮,撤銷太山廟鄉設立太山廟鎮,撤銷梅子鄉設立梅子鎮,撤銷豐富鄉設立豐富鎮,撤銷新場鄉設立新場鎮。調整後,寧陜縣轄12個鎮:城關鎮、四畝地鎮、江口鎮、廣貨街鎮、龍王鎮、筒車灣鎮、金川鎮、皇冠鎮、豐富鎮、梅子鎮、新場鎮、太山廟鎮。

  • 上一篇:寧波慈城古縣城特產有哪些
  • 下一篇:織的毛線棉鞋加針怎麽加(視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