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是該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區24萬人的自稱;東部地區多自稱“納汝”,還有部分地區自稱“納恒”、“納”。“納”在納西語中有“大”或者“尊貴”的意思。“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過去東部地區的納西族人被稱為“摩些”,新中國成立後統壹確定為“納西族”。納西族主要聚居在麗江地區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水勝、維西、中甸、德欽、在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裏等縣也有少量納西族分布。
納西族新春燈會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節日,每年正月初六開燈,十五日謝燈。
節日裏,納西族要舉行賽燈活動。以村寨為單位,人們用各色彩紙、布、絹等紮成耗牛、龍等各種動植物形狀的花燈,輪流到大集上表演。傳統燈會的節目也很豐富,都是納西族本民族的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龍戲夜明珠》、《凰舞》、《獅子繡球》等。
納西族棒棒會 傳統節日集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棒棒”就是木棒的意思,“棒棒會”就是木棒的交易會。
關於這個納西族節日有的傳說:早年間每到這壹天,木土司就在玉皇閣請喇嘛念經,超度祖先的亡靈。清朝雍正元年,實行改土歸流後,納西族農民、手工業者就經常在十五這壹天在木土司的官衙門前擺攤售貨,以後便逐漸形成了交流各種竹木農具的日子。民間還有壹種說法,認為“棒棒會”是納西族群眾對企圖反對改土歸流的木氏家族的壹種示威和抗議。只要木土司敢行復辟行徑,人們便可隨時操起棒棒對付他。
而現實當中,納西族是壹個農耕社會,更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他們的農具大都是木制的,因此,舉行棒棒交易大會,不僅是壹次聚會,也是壹次交流會。節日裏,人們紛紛來到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上,將自己帶來的棒棒擺上貨攤,進行交易。棒棒的品種也很多。棒棒會後,人們拿著自己滿意的棒棒回家,趕制斧耙、鋤耙等農具,以迎接春耕的到來。
納西族白沙農具會納西語稱“當美空普”。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的傳統節日集會,是納西族人壹年壹度盛大的農具和土特產品交流會。每年春節結束後的正月二十日舉行。
這個時間正好是準備農耕的時間,所以納西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到白沙街交換購 *** 耕所需的各類農具和其他土特產品。這次交流會上物品的數量和種類是壹年中僅有的。
納西族白水臺盛會雲南省中甸縣三壩壹帶納西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八日舉行。
相傳,納西族東巴教祖師丁巴什羅,曾從師於壹個藏族喇嘛,因為家裏貧窮,所以學不到經典,後來他在壹個夜裏,偷了經書逃到三壩鄉的壹個山洞裏,邊譯經書邊傳教,創立了東巴教。在山洞的附近有壹白水臺,泉中的鈣化物經過長年累月的沈澱,形成了如梯田形狀的白色水臺,所以這裏被東巴教徒視為聖地。每年到了農歷二月八日,方圓數百裏的納西族的人們都匯集在這裏,燒香拜佛,祈福,並欣賞奇泉。之後,納西族就在附近的叢林中野炊和跳舞唱歌,還舉行賽馬等體育項目。
納西族牧童節又稱“放羊節”、“青年會”,雲南省納西族傳統兒童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
這天納西族家家戶戶的孩子***同湊錢準備肉、菜等好吃的東西,帶到山坡上去野餐、遊玩。有些富裕人家這天還要請放牧的孩子吃飯。在麗江大研鎮壹帶,節日這天,少女們通常和孩童們湊錢買點心、水果、肉、菜等上山野餐。故又稱此節為“青年會”。
納西族三朵節又稱“北嶽廟會”,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的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第壹個屬羊日舉行。
三朵是納西族人民千百年來非常篤信的保護神。這天,人們要到三朵廟裏祭拜本民族的最高的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祭祀儀式相當隆重。參加人數之多,在麗江所有寺廟中也屬於不多見的。
納西族東山廟會又稱“祭豬會”。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九日舉行。
這天,納西族各家庭的主婦要先準備好壹碗青蠶豆,然後帶上去東山廟燒香磕頭,祭祀廟內供的木刻豬像,祈求來年家中的豬肥壯。東山廟會也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戀愛的最好時機。屆時,青年男女穿著自己喜愛的衣服,三五成群地趕會,在廟前吃小吃的時候,男青年借口討吃的,向意中的姑娘搭話,姑娘若也有情就會交談,在這壹納西族節日後做進壹步的交往。
納西族三月會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農歷三月舉行。
節日的主要內容過去以騾馬交易為主,新中國成立後,三月會變成了納西族物資交流會,而且越來越興旺。
納西族清明節每年清明節納西族也舉行祭祀儀式。麗江、中甸壹帶納西族,祭祖儀式在天井裏舉行,而且只祭祀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時,在地上插三根白栗樹,並在樹前安放三個石頭,代表所要祭祀的祖先,然後燒香點燭,擺上酒、肉、飯、茶等供品,祭祀分為生祭和熟祭。祭祀活動由東巴主持,東巴口念返魂經,納西族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三塊石頭磕頭祭拜,每念到祖先名字時便敬酒獻飯。
納西族洗牛腳會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節日。壹年兩次,壹般在農歷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和農歷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間擇日舉行。
節日當天無論農活多忙,納西族各家也要讓耕牛休息壹天,並給牛洗澡刷毛,做十二個麥面餅子給牛吃,並在牛角上掛壹串小餅,另外還要添加質量上好的青草讓牛吃,以酬謝耕牛壹年中的辛苦。
納西族火把節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舉行。
玉皇大帝在天上過得很厭倦,就想看看人間的生活,當他看到人間人們美好的生活時,就頓生殺機,於是他下令掌火的紅臉天神下凡燒毀人間,紅臉天神看到人間美好的壹切很不忍心,於是就欺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發現後,殺了紅臉天神。後來他又派另壹個天神。同樣這位天神也不願意傷害善良的人們,便出主意讓人們連續三夜點燃火把,迷惑玉皇大帝。當時正好是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玉皇大帝看到人間壹片火海,便安然睡去,人間終於免去了壹場災難。納西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兩位有功的天神,於是每年這個時間,都舉行火把節。 納西族淡灰節又稱“立夏節”,雲南省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立夏日舉行。
納西族人民認為,立夏壹到,躲在洞穴中的蛇蟲就陸續出洞了,為了防止毒蛇害蟲進屋,舉行潑灰活動。傳說,遠古時代,龍和人類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兄弟分家時,天父地母把陸地分給了人類,把水域分給了龍,由於陸地生存的水源由龍控制,所以人類必須進行祭祀,祈求龍賜福,大象山裏住著壹個山主,因為虔誠的祭祀龍,他的牧場風調雨順。壹次,山主向龍精靈變成的彩鏈蛇撒竈灰、吐唾沫而得罪了龍,結果天地幹裂,災害連年,從此人們知道毒蛇害怕竈灰,於是,每年立夏日就在住地撒上竈灰,避免蛇蟲進屋傷害人,後來便成了今天的撥灰節。
節日期間,納西族白天唱調子,進行社交活動,並舉行其他的壹些娛樂活動,如摔跤、鬥牛等。到了晚上,人們便拿起火把,慶祝節日。青年們拿著火把竄田埂、繞山路,邊歌邊舞,直到深夜。
納西族拜瓦哈山雲南省寧菠縣永寧、拖支壹帶納西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因活動地點在瓦哈山而得名。
當地納西族人認為,瓦哈山是男性山,山上有壹個落水洞,山以其雄偉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相傳西藏活佛阿包奇者曾經來到這裏觀察風水,選擇了祭祀地點,並告訴當地的納西族只要好好祭祀,就會年景興旺。後來,朝拜瓦哈山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每當這天,納西族人便匯集在山上,舉行祭祀活動。
納西族遊獅子山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七月二十五日舉行。
關於這個納西族節日,有個美麗的傳說:在滇西瀘沽西岸,有壹座神氣的獅子山。民間傳說它是納西族神話中的壹位女神,名字叫“幹木”。人們還傳說它主宰著人口的興衰,莊稼的好壞以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婚姻和生育。長期下來,納西族就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描述這位女神。每年夏歷七月二十五日,人們都到這座山上聚會,壹是給女神助威,壹是祭祀女神,祈求她能保佑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而納西族認為當地婦女之所以能幹,也是出於女神的保佑。
納西族嘗新會又稱“吃新米節”。雲南省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壹般在每年農歷八月的鼠日舉行。
納西語中的“鼠”與“富庫”音相近,人們就認為鼠日是個吉祥的日子,意在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過節時,人們到田裏挑選飽滿的谷子,回家後加工成噴香的米飯,擺上好酒好菜,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品嘗,在飯前還要餵狗新飯,以此表示不忘記狗為人們帶來的谷種。
納西族小年又稱“牛馬年”,雲南省寧蒗縣永寧地方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壹日舉行。
節日裏,家裏老人要贈給牧童們新衣新褲,還要給他們豬前腳、兩根肋骨和水果、面餅、雞蛋、糍粑、酥油等節日禮物,作為他們勞苦壹年的酬謝。代人看守牛羊的孩子,這天也能從寄宿戶那裏得到同樣的食物。節日,老人和牧童以村寨為單位,集體到山坡上栽松樹、祭拜天地鬼神。祈求神靈保佑納西族山鄉來年風調雨順。這天,納西族還要舉行“跑罐子”賽馬活動。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將有幸喝到頭壹罐美酒,有條件的地方,這壹天還要組織孩子們看電影,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納西族祭東魯“東魯”納西語原意為“團”,後來專門指門神,雲南省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除夕日舉行。
關於這個納西族節日民間傳說是:左右兩個門神在洪水泛濫,人們面臨滅絕時,協助納西族祖先戰勝了洪水,又幫助納西族祖先與天男女結為百年之好,教他學會了生活和生產本領,使納西族得以繁衍,因此人們感激門神的功德,所以在家門兩邊各立壹塊石頭,將其供於兩邊。
節日裏,納西族先用清水將門前的“東魯”清洗幹凈,下面鋪上松毛和杜鵑葉,上面放置各種供品,然後行祭祀之禮,以保佑家人的平安。有的地區還在殺豬之際,將東魯洗凈後塗上豬血,撒上面粉,並壹邊行禮,壹邊祈禱。此外,家庭如遇重大的祭祀活動,還要請東巴將二神形象畫於木牌上,釘在大門兩邊,以祈求消除災禍。
納西族春節雲南省寧菠縣水寧壹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除夕至正月十五日舉行。
納西族春節的傳統與漢族的很相象。但也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就是在初壹早上,在主屋裏要為年滿十三歲的男孩和女孩舉行“穿褲子”和“穿裙子”儀式。屆時,納西族在火塘裏燃起旺火,擺上各種供品,若是男孩,就讓其站在男柱旁,若是女孩,就讓她站在女柱子邊。
孩童手持銀元,雙腳分別踏在糧袋和豬膘上,然後由舅舅給男孩子穿褲子,母親給女孩子穿裙子。穿完後,就開始祭拜鍋莊,析求祖先保佑孩子的健康。並請東巴為他們祈禱。
納西族麒麟舞會雲南省麗江壹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除夕至正月十六日舉行,節期約半月。
麒麟舞為雲南省麗江納西族大型舞蹈,其布局是以麒麟、鳳凰為主,以各種動物為輔。
新年。第三場,鹿鶴同春。第四場麟鳳呈祥。最後,夫婦放牛,取六畜興旺之意。在正月十六日晚,舉行盛大送麒麟儀式,將演出所用刀具全部焚燒,以示麟鳳返回天國,來年新春再度佳節。此節日習俗近年日盛。 納西族語言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早在公元7世紀,納西族人民創造了象形表意文字“東巴文”和音樂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壹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於同漢族的密切關系,納西族通用漢文。
納西族建築納西族的建築古樸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麗江縣的大研鎮,古城的建築群都是土木結構的瓦屋,也有四合院,這些建築的門窗,牌樓上有精工細雕的圖案,題材豐富,有雙鳳朝陽。降龍伏虎。二雲搶日、暗八仙等。這些圖案清秀明麗,線條生動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納西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納西族服飾納西族男子服飾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穿寬腳褲,褲長至膝,褲子寬約壹尺,拼襠,多用麻布、棉布縫制。納西族老人用黑布包頭,青年用白或花布包頭。男子腰間系有用羊皮縫制的羊皮兜肚,外面飾有花紋圖案,用來放零星之物。
納西族婦女壹般穿細腰大袖的上衣,外套坎肩,勞動或外出時還要披上羊皮披肩。納西族的披肩制作得比較精致,羊皮上面1/3的部分用黑粗毛呢覆蓋,稱“羊皮頸”,上綴兩個直徑約十五六厘米的繡花圓盤(現在已極少見了),稱“羊皮眼”。粗毛呢的下邊即緊挨白色羊皮的地方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約十厘米左右的小圓盤,稱“七星”。每日,圓盤中心各垂兩根細鹿皮線,稱“羊皮須”。壹般認為,披肩上的兩個大圓盤分別代表日月,七枚小圓盤代表七顆星,象征著納西族婦女“肩擔日月,背負繁星”,整日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的美德。十四根鹿皮線,象征著繁星的光芒,寓意光明、溫暖。這種披肩,俗稱“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披用時用上角的兩根白布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下端把羊皮系緊,冷時毛朝裏,熱時毛朝外。七星披肩是納西族羊圖騰、蛙圖騰在服飾上的表現,更是古羌人遊牧文化的壹種遺跡。
納西族食俗納西族人生息繁衍在玉龍雪山腳下,以小麥、大米、玉米為主食,山區地區以青稞、大麥、蕎麥、洋芋為主食。有的納西族地區早上、中午吃雜糧、粑粑,晚上吃米飯。納西族人多用木制碗吃飯,吃肉由父親掌勺平分,媳婦添加飯菜。納西族喜愛吃酸辣、飲酒、吸草煙。
納西族婚俗納西族大部分地區已經是壹夫壹妻制的個體小家庭,部份地區還保存著阿註婚姻和母系家庭的殘余。
納西族喪葬習俗納西族喪葬行土葬,永寧等地區行傳統火葬。
納西族宗教信仰舊時多信“東巴教”,是納西族原有的壹種宗教,宜言“萬物有靈,靈魂不滅”。部分納西族信仰喇嘛教,麗江地區納西族還信奉紅教,永寧地區納西族信奉黃教。13壹14世紀佛教、道教傳入,但納西族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傳入,信者也不多。
納西族名勝名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