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紋身的來歷

紋身的來歷

紋身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余年,也就是四千余年前。

文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文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壹針壹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裏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文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文身、鏤身、紮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嶽母刺字。《水滸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類似現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於是刺青開始慢慢脫離由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演變成個人裝飾的壹種,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壹種傳統,也是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征。而文身是在刺青基礎上發展而來,采取電動文身機,專門的色料,顏色豐富,圖案也比較多。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身已經成為壹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

約葬於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文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文身。古羅馬罪犯和奴隸要文身。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文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歐洲人在探險時代與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裏尼西亞人接觸時,再次在這些民族中間發現文身。受玻裏尼西亞人和日本人的影響,為歐美海員身上刺花的文身館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口岸城市。第壹臺電動文身機於1891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權。美國成了文身新圖案的產地。特別是美國文身圖紙傳播各地之後,表現航海生活、軍事內容、愛國思想、浪漫情調和宗教熱情的主題,在全世界都趨於標準化。20世紀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已漸趨消失。

19世紀美國罪犯獲釋時要文身,英國逃兵要文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20世紀街幫或摩托車幫的成員常以文身圖案來作為標記。19世紀晚期英國上層社會男女曾流行文身。文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將滅或絕跡,只有特殊醫學用途或歐美、日本文身類型例外,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興趣的主題。

文身有兩種,壹種是在身上刺青,比如刺上鷹、蛇等圖案或文字。因刺進皮下,所以難以去掉。還有壹種是在人體上彩繪,可以隨時洗掉。新近以來,還有壹種不幹膠彩畫,往身上壹貼即可。

早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古人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壹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文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現在世界各地還有各種文身風俗。

非洲尼日利亞人喜在面部紋刺所屬部族的標誌,有的額頭上刻著劍簇,有的雙額劃有橫向的刀痕,有的臉腮上刺鏤著蠍子,有的紋飾公雞。

蘇丹南部羅圖佳族最初以“青龍”、“白虎”、“雄師”、“兀鷹”等動物圖案作為各部族的圖騰標記,紋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後來對圖騰的崇拜逐漸消失,但紋面文身仍作為美的裝飾。

澳大利亞蒂維族人不穿衣褲,僅用布帶或紗網遮蓋下身。他們喜歡在赤裸部分繪上各種彩色花紋。

世界上最矮小的俾格米人,婦女以紋面為美麗標誌,而且在嘴唇上穿孔插上壹束向外突出的蘆草,頸項處掛壹串串五顏六色的珠子。

緬甸巴庫圖族男子在腹部刺各種色彩的花紋,以為裝飾。

新西蘭毛利人文身時用彎針將皮膚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膚頂端成為點兒;全部紋好後還要塗色,傷痕脫落,花紋定型。

南美亞馬遜河域克波族人喜愛裸體文身,並在嘴唇和耳朵上穿孔,掛上珠子,裝飾成嘴環。嘴環的長度還標誌著社會地位的高低。

中國古代江南吳越壹帶有文身的習俗,雕鏤皮膚作為文身,後來又仲雍(周太王次子)的小孫女以刺繡服裝取代文身。

古埃及人發明了文身,文身被定義為社會等級和部落聯盟的詮釋。估計約壹萬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埃及金字塔內存放超過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文身傑作。

文身在中國,起碼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夏威夷人帶著文身從中國到日本,使文身在日本發展成為高度的藝術

第壹個把文身於壹六九壹年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文身王子”,他身上***有三百三十八個文身圖案。

發現彩色文身是在新西蘭的毛利人部落,公元十六,十七世紀西方水手把新西蘭的彩色文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文身如何傳入美國,至今還沒人知道。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文身者大都是女人,原因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失去的愛人,它們壹般紋上小鳥、蝴蝶、紅玫瑰、或是愛人的名字。

文身的方式有三種。第壹種是毛利人流傳下來的,用鯊魚牙齒及動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錘敲擊入膚。第二種是用數根針綁在壹起捆在木棒上,手工點刺入膚。第三種是用電機帶動針刺入皮膚,此種方法是當今文身師常用的方法。現代人對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羅萬象,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壹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 上一篇:簡單的陀螺怎麽折
  • 下一篇:網絡語言糟蹋了傳統嗎議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